构建解答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知识体系
一、了解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
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二、识破命题设置的七类陷阱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
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
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
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排除方法]
要排除“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在阅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4.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排除方法]
要排除“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5.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排除方法]
要排除“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6.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排除方法]
要排除“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7.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排除方法]
要排除“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对象,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
三重比对,识破命题设置的陷阱
做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全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样“比对”,“比对”的重点是什么,这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1.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①:(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题B项)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原句: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比对:钱穆原话中的“其”指代的是“先秦诸子”而非“《老子》和道家”,选项把“其”指代义“张冠李戴”了。
示例②:(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3题D项)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原句: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比对:选项中的“其”指的是“发生滥用的现象”,表达的意思是科技黑箱的滥用使得
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而原句是“科技黑箱无疑……锋利”。两相比较,很容易看出该选项将原文中的“科技黑箱”用“其”字转换为“科技黑箱的滥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示例:(2012·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3.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示例①:(2012·江西卷第7题B项)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原句: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比对:原句中有“可能”一词,到了选项中删去了该词,性质就起了变化:或然变成了必然。
示例②:(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
比对: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即时巩固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3·天津卷第6题D项)“微博粉丝”为应对自己遇到的痛苦、挫败、恐惧等,而把精力投入到微博上,为大众“粉丝”提供谈资。
原句: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比对结果:(×)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中是“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说明不是所有的微博信息都是谈..资,选项属于以偏概全。
2.选项:(2013·江西卷第9题A项)“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
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原句: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比对结果:(×)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中说:“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即作者认为前者不如后者有说服力,但不代表前者错误,后者是真理。选项中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3.选项:(2012·湖北卷第6题A项)《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
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
原句: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比对结果:(×)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项比原文多添了“在思想上”限制语,这与原句的观点不一致。
4.选项:(2012·山东卷第6题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结果:(×)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项删去了原句中的“极可能”词语,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示例①:(2012·天津卷第6题D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比对:原句是个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示例②:(2012·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选项用“只有……才能”关系表述,而在原句中用了“不管……”,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即时巩固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3·湖北卷第7题B项)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
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原句: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大家感情深厚”与“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原文表达的是“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而不是选项主观加上的“大家感情深厚”。
2.选项:(2013·四川卷第7题B项)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
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原句: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强加因果。 3.选项:(2012·北京卷第14题A项)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原句: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根据原句,选项中“如果……则……”的假设推导关系不存在。
4.选项:(2012·浙江卷第9题D项)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
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原句: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项中“只有……才能……”的条件关系完全不合原意。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①:(2012·辽宁卷第3题D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比对分析: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示例②:(2011·天津卷第8题C项)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原句: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 比对分析:该项推断与原句中的第二句说法矛盾。 即时巩固
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3·辽宁卷第3题D项)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原句: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是“被认可”的条件,而选项曲解了原文的意思,错把条件当成结果。
2.选项:(2013·湖北卷第8题B项)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原句: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原文看,乡土社会没有“根本原则”,也不讲究“普遍联系”,因此,把“礼俗”说成是“根本原则”“普遍联系”于文无据。
3.选项:(2012·湖南卷第14题B项)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原句: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结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项说法太绝对,既不合文意,也不合常识。
4.选项:(2012·四川卷第7题D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 比对结果:不成立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推断不合事理,属臆想。
客观选择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1.审题
(1)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2)审定阅读区间。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
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 2.答题
(1)坚持一个原则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
①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
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
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
规范训练 (200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做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地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
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包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功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明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做出贡献。
1.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答案 C
解析 A项“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代新人”所具有的素质。B项是对“知识分子”和“专家”两个概念的区分。C项指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弊端。这一弊端会导致“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最终会导致“社会的良知”“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这正是“重视‘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D项说的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不是对原因的解释。 2.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答案 D
解析 D项中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中的实力”不属于大学“文化自觉”的范围。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答案 B
解析 A项“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错,原文说“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据此可知大学教育的目标并不排除培养“有专攻的专家”。C项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应是“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是这一问题导致的结果。D项说“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错,原文中无此内容。
客观选择题题组训练
一、专项突破题组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意思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1.选项: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所有产业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
原句:而在所有文化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缓和、更具柔性、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从而构造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形象”。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把原句“文化”换成“产业”,扩大了范围。
2.选项: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知名度,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文化本身成了产业,因此下海经商的文人中有些被称为“儒商”。
原句:改革开放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般泾渭分明了。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可是当地的文化资源,却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提供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强加因果。
3.选项:除了批评道德的缺失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肘。
原句: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缺失,亦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项丢掉了原句中的“也许”,把或然当成了必然。
4.选项: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富有巨大的张力,使得这首诗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
原句: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只有21个字,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颠倒因果关系。
5.选项:(2013·江西卷第8题A项)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原句: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说“有几种方法”,选项只说一种,属以偏概全,而且这一说法也断章取义,“将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之进入细胞的”只是“有脂肪包膜的病毒”。
6.选项:(2013·山东卷第6题D项)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原句: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比对结果: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符合原文意图,尤其是“绝对的宁静”这种说法在原文中有根据。
7.选项:(2012·山东卷第7题C项)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原句: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项把原句中的“纳入”改为“成为”,有点绝对。
8.选项:(2012·天津卷第6题C项)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原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偷换概念。“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主体,而非“生态文明”。
9.选项:(2012·江西卷第7题D项)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原句: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比对结果:一致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突破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照《时代周刊》所说,得到博士学位的人早已不足以被看作是知识分子。即令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至于科学家,只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才算是知识分子。该刊在两个假定条件下来替知识分子下定义:
②第一,一个知识分子不只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他必须追求为观念而追求观念。如霍夫斯泰德所说,一个知识分子是为追求观念而生活。勒希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
③第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批评他所在的社会而且反对现有的价值,乃是苏格拉底式的任务。一个人不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大家在无意之间认定的价值发生怀疑并且提出批评,那么,这个人即令读书很多,也不过是一个活书柜而已。一个“人云亦云”的读书人,至少在心灵方面没有活。
④如果依照上列《时代周刊》所举的两个条件来界定知识分子,那么不仅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少,即令在西方世界也是寥寥可数。
⑤在现代西方,罗素是十足合于这两个条件的。在中国,就我所知,明朝李卓吾勉强可作代表。自清末严又陵以降的读书人堪称知识分子的似乎不易造一清册。而且,即令有少数读书人在他们的少壮时代合于这两个条件,到了晚年又回头走童年的路,因此不算知识分子。
⑥这样看来,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得付出生命的代价。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典型。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只问是非,不管一切”。他只对他的思想和见解负责。他根本不考虑一个时候流行的意见,当然更不考虑时尚的口头禅;不考虑别人对他的思想言论的好恶情绪反应;必要时也不考虑他的思想言论所引起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一个知识分子为了真理而与整个时代背离不算希奇。旁人对他的恭维,他不当作“精神食粮”。旁人对他的诽谤,也不足以动摇他的见解。世间的荣华富贵,
不足以夺去他对真理追求的热爱。世间对他的侮辱迫害,他知道这是人间难免的事。
⑦海耶克说,知识分子既不是一个有原创力的思想家,又不是思想之某一特别部门的专家。典型的知识分子不一定必须有专门的知识,也不一定必须特别有聪明才智来传播观念。一个人之所以够资格叫作知识分子,是因他博学多闻,能说能写,而且他对新观念的接受比一般人来得快。
⑧海耶克的说法没有《时代周刊》的论文那么严格。我对这两种说法都采用。依照海耶克的说法,中国文化里的知识分子倒是不少。《时代周刊》所界定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精粹。海耶克所说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主干。前者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创建的前锋,后者是社会文化创建的主力。
(摘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 )
10.下列属于《时代周刊》所定义的“知识分子”的一项是
A.一个读书人即便读书不多,不是博士或教授,但他具有独立精神、原创能力,并始
终不放弃对社会现象和价值的质疑与批评,他就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B.一个科学家,如果能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公认的价值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那么他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
C.具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真正做到“只问是非,不管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真理而与整个时代背离。
D.典型的知识分子不一定必须有专门的知识,也不一定必须特别有聪明才智来传播观念。典型的知识分子是他所在的社会的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 答案 C
解析 A项“一个读书人即便读书不多”错,见文章第②段第1句。 B项“如果能对流行的意见……分析和判断”错,见文章第③段第3句和第⑥段第5句。 D项“典型的知识分子不一定必须有专门的知识,也不一定必须特别有聪明才智来传播观念”是海耶克的看法。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个为思想而活的读书人,虽可能遭周围人讨厌,但他心灵中具有追求真理的品质和能力,又始终批判现实社会,质疑当下价值,可算是苏格拉底一类的知识分子。 B.《时代周刊》所界定的知识分子的标准过于严格,古今中外,符合这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在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C.在海耶克看来,一个读书人只要博学多闻,能说能写,对新观念的接受比一般人来得快,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
D.知识分子既是创建一个社会文化的前锋,也是社会文化创建的主力,在这两者之间,前者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后者。 答案 D
解析 “前者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后者”文中无定论。
12.结合上下文,请概括作者认为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社会不仅要有像苏格拉底、罗素那样具有独立人格、创造能力,能对社会现象、社会价值质疑与批判的知识分子精英,也需要一大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善于接受和传播新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读书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娱乐的比重
毛志成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有专门以娱乐为主的行业,不妨称之为娱乐业。但娱乐业在正常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应占多大比重?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尤其是应作出怎样的价值认定?这里头的讲究可就大了。
据说中国古代的《诗经》,当时大都是能唱的,其功能之一是为了“侑酒”,即为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取乐。但所唱的那些内容,又并非是为逗乐而逗乐的,其中不乏斥政、哀民的内容,所以后来儒家将《诗经》定为“五经”之首。加上《诗经》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不同于人人都能唱的通俗歌曲,所以在社会的各种活动中占的比重不太多。
解放前,艺人的地位很低,被人鄙夷为“倡优”。这是不公正的,也绝对是偏见。后来文人艺人的地位大大提高,被誉为“文艺工作者”。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很尊重,并强调其功绩,但又断然认为不能把文艺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连严肃的、有价值的文艺都不应被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那些专门取乐、专门搞笑的艺人呢,似乎就更不应当被捧为世上最尊贵、最有威风的人了。为什么?原因之一便是:一个社会若是成了演唱的盛世,说笑的盛世,耍闹的盛世,注定会导致真正的社会文明的虚弱化、泡沫化、浮躁化。
然而今天,中国的娱乐业之火,堪称空前。若是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提问:“你认为今天最值得崇拜的名人、贵人是谁?”我看十之八九的回答,其一便是演艺明星!与之并列的,也无非是高官、富豪之类。而明星们所操的主业,又侧重于娱乐。在文艺界之中,为什么京剧打不过现代的通俗歌曲?因为京剧的一大半因素从属于文化,需要去背诵带有古文意味的唱词,需要苦练合于章法的唱、念、做、打功夫。而且,京剧剧本中的内容,主旨上宣扬的又大多是道义。总之,随意性很少。而今天的通俗歌曲、流行歌曲,以及相声、小品,主要的功能是娱乐,表演和推销的就是乐子。演员、听众、观众无须重视文化,带着嗓子、脸子、耳朵、眼睛就成了。那样的明星为什么挣那么多钱?无非是用乐子换来的。观众为什么舍得花那么多钱?一大半原因是买明星的名,一小半是为了去当模仿秀,也想成为明星。
必须承认:世上出现了娱乐业,表明任何人都需要娱乐,这是正常的,无可非议。就像药品中的兴奋剂,适量地使用一点都无妨。关键是娱乐的比重过大,兴奋剂的使用量超大,就不是健康社会应有的现象了。
当前的演艺界为乐而乐,已经波及社会各界。政界中的人在下指示、做报告、四处发言时,都喜欢在内容中添加一点笑料;文艺界中写出的作品,也都习惯于注进“幽默”因素;学术界的讲古论今,也常常使用笑谈、戏说、杂侃来增彩。总之,都趋于娱乐化。
中国真的进入时时欢乐、处处快乐的盛世了么?不必回答,看看天灾人祸频出、不公平之事仍多的现象就可以了。世上有一些以娱乐为业的人,使社会添加一点娱乐因素无可厚非。但是娱乐比重太大,把不喜搞娱乐、一心办正事的严肃之人弄到台下场外,恭请戏子走上贵宾席,这只能使整个社会浮躁起来。
诚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必须具备乐观主义精神。但乐观主义往往也有一个天敌,这就是盲目乐观,或者说是毫无忧患意识。即使在戏剧舞台上上演的是百分之百的喜剧,扫尽了所有的悲剧,这样的舞台也只能称之为贱舞台,审美价值很低。
(选自《杂文月刊》,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娱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娱乐在历史和现实中均是专门行业,但其比重价值的大小轻重及其认定,值得高度重视。
B.中国《诗经》大都为唱诵之用,其“侑酒”功能即为娱乐,但所唱的内容又非专门为“逗乐”而“逗乐”。
C.《诗经》中不乏斥政、哀民内容,娱乐比重不大,故儒家将其定为“五经”之首而加以推崇。
D.专门取乐与专门搞笑的娱乐艺人,在解放前被鄙夷为“倡优”,这是偏见,是不公
正的。 答案 C
解析 “不乏斥政、哀民内容,娱乐比重不大,故……定为五经之首”错,并非唯此因素。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艺人解放后被誉为文艺工作者,得到社会尊重,使得他们地位无比崇高,威风八面。 B.文艺极为重要,但不能将其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即使是严肃的有价值的文艺也是如此。
C.一个演唱、说笑、耍闹流行的盛世,将会导致社会文明的虚弱化、泡沫化与浮躁化。 D.娱乐业空前繁荣,这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演艺明星的顶礼膜拜中可见一斑。 答案 A
解析 “无比崇高,威风八面”错,文中说了地位的提高,并非抬高地位。 15.“今天,中国的娱乐业之火,堪称空前”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国人崇拜演艺明星;通俗歌曲、流行歌曲及相声、小品等盛行;为乐而乐的倾向
波及社会各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