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兰花
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21年第8期
李兰花
2020年8月15日,我随县摄协采风队前往有“青海东大门第一村”之称的马场垣乡下川口村采风。
此次采风专访的武善祥老人,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治理荒山20余载,终于在那昔日连草都长不出来的红土地里栽种出了大片的桃树、果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种更多的树,一定要把这片荒滩变成金山银山。”
武善祥老人治理荒山、绿化荒坡的事在下川口村乃至民和县尽人皆知,民和电视台、海东电视台等媒体也相继报道过他的事迹。因武善祥老人治理荒山难度大、时间久、付出多,且带领家人一同治山,又年愈七旬,故被人们称作新时代的“愚公”。
我们在大红山坡地的果园里见到武善祥老人的时候,他正在修剪果树,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条,在他的剪刀下刷刷落地。一棵棵生长不规则的果树,经他一修剪,变得齐整多了。他指着一块坡地里绿油油的桃林欣喜地给我们说:“这些蟠桃树是我和家人前几年栽种的,估计再过一两年就能结桃了,到时候,我要在这里举办一场‘蟠桃会’,宴请亲朋好友,共享蟠桃美味。”我们看到,在这片被当地人叫做“河那坪”的大红山上,栽种着各种果树、桃树,有些树还比较低矮,正处于生长期,有些树上已是硕果累累。地边上的八瓣梅、菊花、牵牛花、向日葵在阳光下开得正艳。
武善祥虽是78岁的老人,但他精神矍铄,步履轻盈,看上去一点也没有老态龙钟的样子。他带领我们走过一片片果树园,边走边讲解每一种果树。苹果园中,那沉甸甸地缀在枝头上的苹果,暗红色的叫“红元帅”,青绿色的叫“黄元帅”,青中带红的是“红富士”。李子园里,早期的李子已摘完,有一种紫色的、椭圆形的李子叫“黑美人”,这是一种晚熟的李子,那鸡蛋般大的果实,不知情的人还真不知道它是属于李子家族的。这种李子结果稀疏,个大肉厚,口感好,是前几年引进的新品种。“黑美人”在树枝上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像是骄傲的公主。走进梨园,正是梨子成熟的时候,每一棵树上都结着硕大的果实,细小的枝条已举不起沉甸甸的果实,个个都向下垂着。那种黄灿灿的梨叫“长巴梨”,深绿色,比较圆的一种叫“生不知”。说话间,武善祥老人麻利地摘下十几个巴梨让我们品尝。我咬一口,顿觉口舌生津,甘甜鲜美。大家愉快地吃着梨,赞不绝口,真想象不出在这片曾是不毛之地的红沙土上还能结出这么甜脆、多汁的梨。
桃树是武善祥老人花费心血最多的树。桃园里,有些树比较高大,树上结了很多桃子,红艳艳的,有的挂在枝头,有的藏于叶下,着实招人喜爱,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也诱惑着我们的味蕾。有些树还比较矮小,武善祥说比较小的是近几年补栽的,目前长势很好,已经扎根在这片大红山了。那些高大、结桃子的树是十几年前栽种的,存活下来实属不易。有一批树连续死了三年,他一遍遍补种,从别的地方拉土填埋改善土质,及时浇水,终于活了下来。他对这些桃树有着很深的感情。桃树于他,不仅是人与生态的关系,更像是一路走来,历经劫难、同甘共苦的朋友。这些桃树,见证着武善祥老人“立下愚公志,绿化大红山”的执着精神。
站在大红山远望,看到远处山峦云雾缭绕,滔滔湟水河从山下绕过,蜿蜒东流。山下河水滋润的农田里,麦子已收割完毕,蔬菜葱葱郁郁,长势喜人。由远而近的公路铁路纵横如织,
道路桥梁交错呈现,横跨湟水河的兰新高速铁路穿村而过。这大红山,不失为一处居高临下,观赏风景的好地方。
在此之前,对于武善祥老人治理荒山的事迹,我们是熟知的,但绿化过程中的有些具体事宜,我们知道的并不详实。这次,我们通过聊天、询问,了解到了很多他为治理和改善大红山所付出的艰辛和遇到的困难。对他,我们比以往更加佩服和敬重。
武善祥是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人,是从民和县水利部门退休的一位老干部。1975年,清华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经过层层选拔,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武善祥有幸被招收到水利系就读。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大学毕业,他回到了民和,被分配到民和县水利局,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他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对果树更是情有独钟。在民和县水利部门,他不仅是个优秀的工程设计师,而且还是个果树栽培能手。他工作踏实,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8年,他从水利设计岗位上光荣退休。
武善祥从小就喜欢高大的树,在临近退休的最后几年,他就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做好了打算。他盯上了村里一片叫“河那坪”的荒山。他暗下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让 “河那坪”的荒坡绿树成阴。从1995年起,只要一有空,武善祥便徒步爬上曾经看着他长大的大红山,有时候还和村民一起登山,探讨大红山的生态改善问题。武善祥说,每每看到大红山满眼光秃秃的红,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他下定决心要为大红山植一份绿,那怕栽活一棵树他也高兴。
大红山上多半是红壤土,土质酸性很强。在武善祥之前,没有人想过要在那里种树搞绿化,也没有人相信“河那坪”那片荒坡有一天会变绿。甚至有些人得知武善祥在大红山上种树时,认为他是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瞎折腾,在连草都不长的山坡上种桃树,那是异想天开的事。对于村里一部分人的不理解,武善祥全然不管,他坚持初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大红山的生态绿化中。起初,儿子儿媳也不理解他,甚至还反对过。没有人帮忙,他早出晚归一个人干。河那坪离武善祥家有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为了节约时间,他早上出门时带上午饭。所谓的中饭就是一水壶茶,几块干馍馍。武善祥的老伴也70多岁了,她看着老头子每天一个人辛苦地在山上栽树,便带上能烧水的简易小炉子上山,中午给武善祥热一热从家里带来的饭菜,也和他一起植树。
2000年,武善祥在山上开始试栽桃树。早期的河那坪没有引流水渠,缺水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他只好徒步从山下的河里往山上挑水。挖一个坑,栽一棵桃树苗,一棵树苗浇两桶水,每桶水30斤,全靠肩挑手提。太阳暴晒的时候,常常是头一天浇过的树坑,第二天就干得裂开了。他栽下的第一批桃树,由于缺水,没有一棵存活下来。但武善祥并不灰心,为了心中的绿色梦,他把每个月仅有的5000多元退休金大部分都花在了种树上。开始种果树的最初几年里,他不知栽了多少棵树苗,不知磨破了几双布鞋。枯死一批,他补栽一批,大有不栽活果树誓不罢休的劲头。他一年又一年地在红土壤里尝试种树,一次又一次地总结失败的经验。从2002年开始,武善祥花钱雇挖掘机和推土机机械平整。由于大红山的红黏土土质过分坚硬,即便是机械作业,也给工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难度,平整进度十分缓慢。
2005年,武善祥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首先将大红山下撂荒的10公顷土地承包下来,种上了桃树。然而,没有充足的水源支撑,上半年栽植的桃树苗,到了下半年就全部枯死了。为了确保树苗成活率,2006年,武善祥筹资27万元,利用3个月时间,在退耕还林地上游地段的大红山脚下,修建了一处拥有1.5万立方米蓄水量的涝池,减轻了10公顷退耕还林地的用水压力。水源得到保障,大红山上补种的树木存活率也提高了。人们惊奇地发现,春天,大红山上开出了桃花、果花,河那坪真的变绿了!
为了在大红山上种出更多的树,实现大红山披绿的梦想,武善祥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扶持下,拿出个人全部的退休金和退休工资,垫付到大红山的绿化改造中。甚至将前几年修建高铁占用
自家大棚的15万元补偿款也拿出来用了。对武善祥的这种举动,起初,家人对他极不理解。时间久了,家人也被武善祥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化,从当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人力上的支持。
武善祥老人锲而不舍治理大红山的愚公精神,感动了下川口村在外创业的杨生良先生,他为武善祥捐资10万元。2016年,县交通部门为武善祥修通宽2公里硬化路,县水利部门也扶持修建了灌溉用水管道。这些支持,对武善祥是雪中送炭,给他帮了很大的忙。2018年,省级财政配套投资20万元的下川口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惠民项目落地了,这让武善祥老人倍感欣慰。有了资金的支持,120多亩的荒山坡上拱棚搭起来了,自筹的农家餐厅盖起来了。河那坪上的绿多了起来,花也多了起来,第一次有了鸟语花香、蜂飞蝶舞的美丽景致。
对于武善祥老人来说,他埋头治理河那坪的红土地20余年,现如今,红土地上那满眼的绿是他最大的收益和欣慰。他不图出名,只想在有生之年多造些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这片荒滩开发好,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他说:“治理大红山生态,我只是一个先行者,要彻底改变大红山的生态环境,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为青海东大门的生态形象出一份力,增添一抹新绿。”
我们一行人离开大红山时,正值中午时分。强烈的阳光照在武善祥老人的脸上,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的眼神刚毅而坚定。他脸上的笑容,他眼中的自信,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守护绿水青山的英雄壮举。
2021年4月2日,在海东市召开的国土绿化暨春秋两季全民义务植树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武善祥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武善祥坚守初心使命,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情怀,为家乡营造出的这份守望青海门户的生态绿,是他献给建党100周年的一份大礼。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大红山定会变成绿树成阴、果蔬飘香、鲜花遍地的新绿洲。
(作者单位:民和县第三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