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在农村小学不过是几年的时间。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该学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但不管如何,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精心备课。因此,备课就成为信息技术课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谈谈信息技术课备课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素。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技术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技术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技能,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备教材就是要按教学纲要标准,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因地制宜,统观全局。具体做法如下:备教材首先要按单元读完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硬件软件条件,按单元任务、学习目标、单元小结的自我评价,结合配套教学光盘资源和当地乡土资源,按任务驱动教学法确定教学中学生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写出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其次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节课的资源,在充分使用省教科院的配套光盘和乡土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第三,依照单元小结中的教学目标,结合省教科院的配套光盘和乡土资源制定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后,使用屏幕录像或PPT做好技能知识的讲授准备工作,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写好教学设计,做好教学课件。
二、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在课堂上要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备课时要做到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下设计出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每个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考核时要以组为单位,若某个小组成员考核不及格,则该小组均不及格,这样可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讲解完知识技能后可将屏幕录像或PPT传到学生机上,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未掌握的技能。
三、备硬件软件
教师在上课前应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在教学中要结合学校硬件环境,选择好教学软件版本,不要过分追求软件的高版本,否则在课堂教学中造成运行软件的时间过长,影响学生的练习时间。
四、备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讲授法、谈话法、自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联系法、专题研究法等教法、学法都是经实践检验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备课时仔细揣摩,认真选择,必定能提高教学效益。
五、备导入
一节课的开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开始的好就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学好知识。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要选择较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椰子节的宣传海报》这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平时的绘画、手抄报等内容放在文本框中展示出来,学生一下子就被自己的作品吸引住了。教师最后出示的是几幅文本框的被设置的图片,顿时给学生一种全新的的感觉,学生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好奇的心理被抓住了,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六、备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备课时,对目标的出现,目标的实施,例题的讲解,课堂的提问以及知识的归纳
小结等都要做到科学安排,使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从而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七、备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课末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在课末小结中要教给方法。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充满情趣的课末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相对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
课”。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针对基础性,所选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针对应用性,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整合性,要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针对趣味性,要关注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
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涉及众多的学科,比如美学、文学、数学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识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它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