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心得
鹿泉市龙凤湖小学 梁彦昕
最近,读了《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我想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谈我的看法。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对差一些。
一 、把握好提问的立足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设计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问的目的不仅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问,把握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加深学生对更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直接指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二 、合理安排提问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会因为得不到满意的答案,而放弃去等待学生的回答。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等待时间”这一概念。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
如何从有限的时间上合理安排“等待时间”,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有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精心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自身的发展情况,设计难易适度、有层次、针对性强、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的问题的。问题精当之后,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第二要考虑问答的对象。教师常会指定学生发问,或开火车等形式发问。这样做虽然省时,弊端是部分学生不去
注意思考教师的问题。所以教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小组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不能流于形式:既不能过于频繁,也过于仓促。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与同学们一起探究、讨论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模型。另外确定答问对象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促使他们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快感,激发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提的问题要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炼一下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又会如何呢?那种场景一定也是不少老师一直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和谐中带着活跃的课堂。例如我在上《年、月、日》时,课始我在问了几个同学的生日以后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但他只过了4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出来了,接下来的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提问要有效,切忌无效提问 有的教师喜好集体问答,“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这些提问都是无效的,好多同学都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更何况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何不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时,指名问答,这样更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