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海量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提高智慧。
但目前,农村学校的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且不思读,懒于读。词汇贫乏,语言枯燥,作文东拼西凑,对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更是无从下手,首先是读不懂文章,其次是看不懂题目要求,再者纵有千言万语也无从下笔,这种现状着实让人堪忧。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并且语文课本也分单元进行阅读训练,每个单元都留有一篇自读文章,训练阅读。教学中教师也指导他们进行精读,或略读,或浏览,或做批注等读书方法学习。但落实到学生的阅读行为中却未见成效,大大折损了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于是,我考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一,培养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用优美传神的语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让学生大声朗读,再小组赛读,独自品读,领悟其语言的特色,爱上阅读。学习《智生辰纲》,梳理其情节,引导学学生去读《水浒传》。最终让他们把课内学习和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扩大他们的阅读量。
二,课堂讲析,唤醒阅读
每一节语文课,不光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唤醒学生阅读的契机。生动形象的人物分析,循循善诱的道理讲解,曲折离奇的情节划分,社会生活的剖析,无不唤醒学生阅读的欲望。读现代散文,读古代诗歌,从古至今穿越时空的阅读,使孩子们了解、探究未知的领域,撼动他们用好奇心去追寻鲁宾逊的航行史,探究孔乙己的社会生活,追溯欧阳修的心酸,韩愈的不得志,让他们为之扼腕叹息,深刻地认识到,文学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三,链接中考,强化阅读
学习,有时也具有功利性。中考是对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是他们被择的一种方式。在中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考察占到了46分,仅次于作文的分值。另外,积累部分的第六题,对名著考查也需要孩子们的大量阅读,从初一到初三的六册语文课本中,每册后都附有两篇名著,要求孩子们平时阅读。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人一册名著,分章节阅读,并做批注,写好笔记,开辟时间谈个人感悟,督促他们进行经典阅读,以便应对中考的名著考查。再者,阅读理解的方法教授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教学,我拟定为“三部法”进行教授。即一是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辨文体。二是看问题,在相应语段找答案。三是检查修正补充。目的是经过平时扎实的训练,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以便于应对中考的各种阅读题型,迎战中考。
四,方法指导,促进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学中,利用自习和早读,常常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从题目入手,分析题目,抓关键字词,中心句,可以做批注,写笔记,进行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的交互使用。做到读一篇文章读完之前,要明确阅读任务,把握情节呀,知道里面所告诉的道理呀,进而再进行习题的完成。不至于让阅读变得茫然,做题无从下手,拿起笔,不知所云。
五 重视阅读,提升能力
目前,学生所使用的全国部编教材的阅读教学渗透至各个单元,并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诵读,更好地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贯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倡议。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进行阅读,并总结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从而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六 树立“时时读,事事读”的理念
教学中,让学生放眼生活,进行阅读,阅读不仅仅在课本,也可以在课外。一张报纸,可以完成阅读,一个手机也可以完成阅读;抬头看标语是阅读,看宣传语也是阅读,读现代文是阅读,读文言文也是阅读。让学生养成“时时阅读,事事阅读”的好习惯。全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便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浩瀚的书海,有着取不尽的知识和精神食粮,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习阅读方法,做到时时读,事事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