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陷害罪与诬告罪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捏造事实、虚假告发以陷害他人,后者是指错误告发或检举失实。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诬告陷害罪的处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而定,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此罪将受到更严厉的处罚。而对于非有意诬陷的情况,不适用此规定。因此,法律客观地区分了这两种罪行。
法律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应该是诬告陷害罪,而不是诬告罪。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法律客观:
《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拓展延伸
诬告罪的构成要件及刑责解析
诬告罪是指故意捏造、散布虚假的罪行指控,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并给其带来不良后果的行为。构成诬告罪的要件包括:一是主观故意,即明知罪名不实却故意进行指控;二是客观事实不符,即所指控的罪名与实际情况不符;三是给他人名誉造成损害,即对被诬告人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四是给被诬告人带来不良后果,如遭受侵害、损失等。根据不同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诬告罪的刑责可能包括罚金、拘役、有期徒刑等。法律对诬告罪的构成要件和刑责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护人们的名誉权和社会公平正义。
结语
根据法律规定,《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明确了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罪行,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诬告罪是指故意捏造虚假指控,给他人名誉带来损害并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对于此类行为,法律予以明确规范,以维护人们的名誉权和社会公平正义。根据不同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诬告罪的刑责可能包括罚金、拘役、有期徒刑等。法律的明确规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促进公民间的和谐关系。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五条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被保护人;
(三)对被保护人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将被保护人带到安全场所保护;
(五)变更被保护人的住所和姓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十二节 侦查终结 第二百九十二条 被害人提出附带民事诉讼的,应当记录在案;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在起诉意见书末页注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