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配第克拉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2无限劳动供给 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3人力资本 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4资本深化 如果人口增长受到节制,每单位劳动力在既定资本存量条件下可得到更多的资本配置,这就是资本深化
5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6实际生活质量指数 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构成,以冰岛的水平为基准。
7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8绿色革命 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农业技术进步
9人口转折 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
10 农业的市场贡献 为了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和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农业部门将通过商品交换或市场关系与非农业部门发生必要的经济联系,农业的市场贡献率就是指农业在
这种联系中起的作用
11全要素生产率 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投入量之比
12内在智力外流 身在国内而心已飞向国外的人才
13库兹涅茨效应 假定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平等的,那么在经济开始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出现不均等,随着经济继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得到缓解,当经济状况达到一定水平,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各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收益差别缩小后,收入分配才从先有利于高收入,再有利于低收入阶层,依次变得均等,呈倒U字型
14 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 衡量社会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指标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因增加其接受教育的数量而得到的未来净经济报酬的一种测度
15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设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投入要素,且价格比率不变,如果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劳动比例不变,则称为中性技术进步
16公用地的悲剧 哈丁 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会中,因人人都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最后导致公用物品损毁的悲剧
17静态的间隙 从19世纪中叶到二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经济学家吧注意力从动态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向既定的资源的静态配置上,于是有人把这100年称为静态的间隙。
18 二元经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
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19新古典主义复兴 第二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回复了新古典的观点,并扩大了新古典主义的应用,这种情况称为新古典主义复兴。
20主导产业 在区域经济化增长中起组织作用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1制度工资 有习惯道德等制度上的因素决定,而不是由市场机制的竞争力量所决定
22知识失业 受教育着不免沦为失业者
23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 设利润率不变,若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产出比不变,则为中性技术进步。
一 新古典主义思路的基本理论观点
1 对经济过程的基本看法 首先 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其次经济发展是一个自然走向均衡的过程,最后,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值得乐观的,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是可能的。
2 对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看法 首先 价格是经济调节的基本机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因此用静态的局部均衡方法就足以分析经济问题。其次,密切注意个人作为决策者所表现的刺激——反映机制,因要素间的可替代性而导致的高弹性可灵敏且充分的反映需求和攻击以及投入要素配合比例的相应变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时适合于任何经济的一般原理。
3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看法 以静态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以资源禀赋论为基础,注意到幼稚工业的地位,赞许自由贸易政策。
二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二是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经济含义1、(核心)资本形成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贫困的根源,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又在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发展前景悲观。2、贫困恶性循环,由供给循环和需求循环两个序列共同构成,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
3、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
三 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过程和原因
①工业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阶段——“重工业化”或“重化工业化”。
②在重工业化的过程里,工业结构(轻、重工业都一样)又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这就是所谓的“高加工度化” 。
③在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过程里,工业结构又进一步表现出“技术集约化”或知识集约化趋势。
原因 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对外贸易。
消费结构变化——以吃、穿为主 ——耐用消费品(追求便利)——多样性产品(追求时尚与个性);
供给结构是指资源(劳动、资本、自然资源)保有量及相对价格的结构、生产技术水平等。
通过对外贸易可促进产业结构转变的理论有雁形产业发展形态理论(日本的赤松提出)与产品循环说(美国弗农)
四 拉坦--速水的技术的诱导与制度创新理论 这一理论的特点是把农业技术的变化看做是由市场力量引导的。其中心论点是要素供给的相对稀缺导致要素的价格变化,要素价格的变化进而又导致技术的变化,以实现丰富而廉价的投入对稀缺而昂贵的投入要素的替代。而在发展国家中,诱导的技术进步往往受制度的阻碍,因此必须在制度上寻求变革与创新才能冲破这种瓶颈。
五 绿色革命 含义 20世纪60年代,亚洲发展中国家因大力推广新型高产的小麦与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这种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进步被称为绿色革命,其实质是一种生物技术革新。
积极影响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 1 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2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
缓解劳动力盲目流动与失业问题。3 对低收入阶层有利。4虽小了粮食供给缺口,降低粮食价格,缓和了通货膨胀。
消极影响 1使收入分配不均进一步恶化 2 引起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六 论证工业化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理论
1 恩格尔法则 人均收入低时 用于食品的支出比例较大。随着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发生改变,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工业化成为必然。
2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称为必然且合理的选择,工业化是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必由之路。
3贸易条件恶化论 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制成品相比,初级产品的价格会不断下降,贸易条件成恶化趋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努力发展工业,以代替进口的工业品。
4联系效应论 农业部门联系效应较弱,工业部门联系较强,而资本应当投入到联系最强或较强的部门中。
5库兹涅茨用统计学方法证明,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落后,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实现工业化石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落后,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七 希克斯关于技术进步的分类标准
1 要素比例标准 设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要素,且其价格比率不变。如果技术进步
导致劳动——资本比率上升,下降,或不变,则该技术进步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节约型和中性型。
2边际产品比例标准 设资本劳动比不变,技术进步导致资本边际产品的增加相对的大于,小于或等于劳动边际产品的变动,则该技术进步分别称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或中性型。
八 工业发展的战略
1全面工业化战略(平衡发展战略) 即在整个工业部门中的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迅速促进工业化。又称“大推进”战略
2部门优先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 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由苏联1928年费尔德曼为制订发展计划中提出。其理由是资本品工业的高投资获得了长期的高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能力,只是短期牺牲了消费品工业的增长。
九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变化有哪些规律?如何解释?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形成机制:1.收入弹性差异: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农业,而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难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即它的收入弹性
出现下降,并小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将从第一次产业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
2.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第一产业和第二次产业之间,技术进步有很大差别,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要困难得多,因此,对农业的投资会出现一个限度,出现“报酬递减”的情况。而工业的技术进步要比农业迅速得多,工业投资多处于“报酬递增”的情况,随着工业投资的增加,产量的加大,单位成本下降的潜力很大,必将进一步推动工业的更大发展。
十 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
出生率下降速度趋缓,死亡率均趋于极限难以下降,低出生率伴随着低死亡率,人口变动稳定,且增长率接近于0。
目前发展中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出生率与死亡率都在下降,如韩国、台湾、泰国、斯里兰卡等。另一类,死亡率经过一段急剧下降后,保持在比第一类国家高的水平上,而低生活水平导致高出生率长期持久存在,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东地区。
发达国家出生率很低是由于:①他们养育孩子的成本很大:其一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增加和抚养费增加;其二,妇女就业水平提高,使其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其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父母不需子女赡养。
②生育观念随经济进步而发生了变化。
③传统观念如多子多福、无后为大已不存在,及时行乐的观念加强。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的原因是:①养育子女的成本低廉,其一,教育落后,智力投资少,生活费用极低;其二,妇女就业和工作机会少,育儿的机会成本极低;其三,子女从小就可为家庭创造收入;孩子是父母生老病死的唯一依靠(收益增加);
②传统的生育观念没有明显的变化(经济落后影响)。
十一 阐述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第一,事物的发展变化首先产生“初始变化”,然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即进一步强化或减弱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因此,社会经济的变动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经济产出的增长,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同样,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又产出于收入、生产条件、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政策等等。第二,在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或另一些因素发生相应当地变化,并产生次级变化,强化先前因素,使经济发展过程沿着原先的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这是一种激烈行的因果循环。在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造成生活水平低,营养不良,卫生健康状况恶化,教育文化落后,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困难;反过来,劳动力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也低,产出停滞或下降,造成低产出和低收入,其结果是贫困进一步恶化。这样,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和贫困的积累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廖尔达尔分析认为,收入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而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起重大作用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他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应当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以及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逐步使收入趋于平等,增加贫困人口的消费。
十二 阐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的基本观点
首先,不同意新古典主义把制度看成外省的和既定的观点,而认为制度是内生的,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是努力推动制度变迁,他们认为,制度在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其次,不同意新古典主义的一个假定,即存在着私有制和零交易成本。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现实世界是正交易成本的世界,在其中,政治法律等制度体系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再次,不同意把经济体系看成一个稳定的、完全竞争的均衡体系,而认为,如果由于制度变迁而得到的边际收益和维持制度不变而得到的边际收益不等,则这个完全竞争体系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最后,指出新古典主义分析是抽象的纯经济分析,在现实的市场中,如果权力进入,就会产生寻租或寻利行为,出现贪污腐败现象,以致市场—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转。
十三 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和基本理论观点有哪些?
主要代表: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普雷维什、辛格、缪尔达尔,他们被称为“发展经济学先驱”,对50-60年代影响很大。
基本理论观点:
①对待发展经济学兴起时西方流行的两种主要经济思潮(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不同看法。结构主义学者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通过价格-市场机制的运行调节国民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尚处于不完全市场中,人们不可能在经济行为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新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变动看成是边际的、增量的调节,而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大规模的经济变化和重大的经济结构改造,或者说所需要的是通过结构改造而实现的“经济放宽”,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家说的通过资源配置实现的“经济收紧”。另一方面,结构主义
学家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从根本上说不切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凯恩斯把萧条时期的事业和资本闲置归因于储蓄过多,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失业却是储蓄不足;凯恩斯观察到发达国家的失业是周期性的失业,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过剩的状况不仅表现为持久性的失业,还表现为广泛的就业不足,伪装的失业和低生产率的失业。此外,凯恩斯所运用的短期的、静态的分析和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不相适应的。
②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③发展了结构分析的方法论二元经济概念,需求互补性和平衡增长概念明晰地说明了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④提出结构主义观点的政策建议。①国内政策,应该从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结构的特点出发制定重新分配的政策,传统理论把收入分解为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是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的,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群体不采取工资的形式,而决定于能得到多少土地资本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要求制定重新分配的政策,但不主张对现有财产重新分配。②对外政策,由于结构刚性的存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要受到国内资源的限制,如外汇缺口必须与储蓄缺口平衡,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等,都符合结构主义的这一思路。
十四 强调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有哪些?
(1)斯密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
(2)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积累率)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因素。
(3)罗斯托起飞理论:起飞的第一个条件是净投资率提高到10%以上。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资本积累是打破恶性循环、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
(5)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井理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大规模投资,使投资和产出增长超过人口增长,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
(6)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资本稀缺是产生低收入的原因之一,要改革各种经济、社会、政治与制度关系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增加穷人的消费,增加投资引诱,促进资本形成,使产出和生产率大幅提高,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是吸收剩余劳动力,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
(7)大推进理论: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投资。
(8)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必须首先使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使人均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经济摆脱困境。
十五 简述托达罗模式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三个特点:
1、将城市失业纳入研究之中,不承认农村存在剩余劳动
2、直接从劳动者的迁移决策入手,寻找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原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3、建立了城市失业动态均衡模型
基本思想:
1、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
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就业概率
2、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模式说明:
如果要保持城市失业率不变,则当城乡实际收入相对差距扩大时,必须提高城市工业部门的就业创造率,而如果要降低城市失业率(即使城市劳动力就业比例提高),就必须缩小城乡实际收入差距。
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一个人在城市呆的时间长,获得正规部门工作机会的机会越大,从而预期收入也越高。导致一个现象:许多农村青年宁愿长时期呆在城市,因为他们预期在城里呆更长的时间会找到工作。
政策含义:
1、应尽量减轻城乡经济机会不均等现象
2、开创城市就业机会对解决城市就业没有多大意义.
3、不宜过分地扩大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高等教育投资。
4、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规划,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如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等。
5、消除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距的措施。
减少国家对城市就业人员的工资补贴、最低工资、工会力量等。
十六 阐述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马尔萨斯将自己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以下三点:
(1)人口增长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人口增加的限制原理)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力量的阻止(人口的被动增加原理)。
(3)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相平衡(主动增加的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如何达到均衡的被动均衡原理)。
他将上述三点称为是自然的人口法则。
现代经济学家将马尔萨斯这种仅能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客观地制约着人口数量的思想命名为“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或“人口陷阱”。
评价:1、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巨大力量。
2、假设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直接与人均收入水平相联系,将收入增长视为人口的重要原因与现实不符。
3、他的两个级数理论粗糙、轻率,并忽视了人口对生活资料的影响,即人口素质提高的积极作用,故不全面、不完全。
这一理论的许多前提条件过于简单而失去了对于现实的普遍指导性 。
贡献: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口原理,从而奠定了他在人口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揭示了人口数量对生活资料的依存关系,提出两者间的动态平衡,实际上这是关于封闭社会(指没有迁移,没有外贸)中人口数量在相当长时间中的一般性规律 。
十七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和原则
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需要重新审视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目的。它所鼓励的经济增长应是适度的,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它以无损于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性为特征,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2)以自然资源为前提,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要求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4)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等的综合性概念。(5)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创新原则。
原则:1、公平性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和谐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5、高
效性原则;6、阶跃性原则
十八 阐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它的核算常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指标。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论述
1试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的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的进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城市化进程的前期主要是第一产业 也就是农业的迅速发展
而城市化的中期是工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工业化为该时期的特征
到了后期城市化主要表现在 服务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上
所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阶段,一般工业化阶段(就是城市化中期)所处的时间较前期跟后期都回更长很多
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2用生育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有多方面的原因:1、总的来说,发达国家 人口素质整体上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中禁止招收童工,孩子作为劳动力的想法已经不可行,多生孩子不仅不能增加家庭收入,反而随着教育费用的增加,多子女的家庭负担过重人们都不愿意多生。2、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高,使得孩子的“成活率”高,这也是出生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3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妇女走出家庭,从事各种工作,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不愿多生。4、发达国家,人们意识到多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危害我们所生活的星球。5、发达国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从客观上来说也会推迟结婚年龄。这样就会使妇女的实际生育时间段缩短(一般来说女子的生育年龄应该是16到40岁,如果受教育程度高的女子在30岁结婚,她的实际生育时间段就比在20岁结婚的女子少了10年,也就使得人口的出生率大大降低)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显认识。
3比较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流动政策。
刘:不发达国家存在两种经济部门,一个是用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生产率高、工资高的现代部门;一个是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的传统部门,传统部门最大的特点是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只要没有人为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城市现代部门在现行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城市现代部门由于吸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而扩大了生产,取得更多的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下,积累的利润被转化为资本,从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再扩大资本,再取得更多的剩余,积累更多的利润,进一步扩大资本,如此循环,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为止。
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决定因素是城乡经济结构差异以及迁移者对迁移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其动力不仅取决于城乡收入差异,还决定于城市的就业率,即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水平的差异。他把农业人口迁入城市就业和城乡劳动力供需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人口流动模型,即M=f(d) M’>0 d=wa – r
式中M为城乡劳动力迁移数量,d为城乡预期收入差,M’>0表示劳动力迁移是预期收入差的增函数,w为城市实际工资率,r为农村平均收入水平,a为城市就业率。
托达罗认为,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解决问题的良策一是取消一切人为的城乡收入差异的政策与措施;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
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工农业差别与城乡差别,减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概括起来说就是增加城市就业,扩大工业投资不仅不能解决就业反而会增加失业,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哪些内容?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
(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
(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
5试比较城市化滞后与城市化超前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你认为应如何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滞后导致聚集经济损失,城市功能虚弱;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限制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加剧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超前城市化把城市化看成是简单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建设规模。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大量的失地农民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小城镇与大都市寻求谋生的途径,而城市却无法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因为,由政府推动的城市化进程,往往缺乏市场引导,即有效购买力的支持,这会导致与城市共生的二产与三产的发展不足。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无法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与生活居住条件,会增大城市社会治安的压力。
对于我国而言:
一、制订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二、选择正确的城市化道路
三、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非农化的协调发展
四、区域协调、优势互补、政策配合,联动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五、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为推进城市化打下坚实基础
六、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吸纳能力
七、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渠道
6什么是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联系世界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教育深化:本来小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由中学毕业生代替了,本来中学毕业生胜任的职务,现在由大学毕业生代替了,这种情况称为教育深化,或教育过度。
知识失业:由于受教育者的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佣各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拒之雇佣单位的大门之外,甚至大学毕业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
政府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7试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联系,并联系实际分析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的问题。
加快各级教育的步伐;调整教育投资方向;增加对中小学教育的投资;改变教育体制以外的刺激和增加教育投资的个人投资比重,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制定适当的教育机会限额分配制度;发展知识经济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8试述工业化中的农业发展的作用,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
(1)产品贡献,农业部门的产品不外两种,一是原料,二是粮食。对非农业部门而言,农业提供的原料和粮食都是不可缺少的。
(2)市场贡献,农村一方面要出售粮食和其他产品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另一方面农村又必须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3)要素贡献,工业化需要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不断扩大对工业部门的投入,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是工业部门扩张所需的两种投入要素的源泉。
(4)外汇贡献,农业部门一方面凭借增产可以出口的产品换回外汇,一方面通过增产可以替代原来必须进口的产品以节省外汇。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客观上承担了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积累的任务;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相当程度后,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之道。
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措施,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