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2010年3月第17卷第8期 11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 周启军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广西宜州 546300)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l1月~2009年l1月笔者所 在医院112例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使用高频电 刀、过度牵拉挤压、长时间暴露、留有死腔、不当的切13位置等因素与脂肪液化有关.采取综合处理后全部愈合。结 论:避免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因素,及早发现及综合有效的处理能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或缩短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 痛苦。 【关键词1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 [中图分类号】R6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一026—02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1 12 experience of patients about the fat liquefaction of abdominal incision ZHOUQ n (Department of 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echi City,Yizhou 546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etiology and prophylactic-therapeutic measures in the fat liquefaction abdominal incision.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1 12 patients who received abdominal surgical operation and the abdominal incision OCCUr fat liquefaction from November 1997 to November 2009 were analiyzed.Results:Adiposity、diabetes、hypoproteine— mia、anemia、electrotome knife、overly tractive and mouthpiece pressing、time exposure、leave physiological dead space、un— due location of the incision related to the fat liquefaction,it would cicatrization after adopting synthesize.Conclusion: Avoid the elements of the fat liquefaction,find it out and do some effective disposal can prevent the fat liquefaction or shorten the time of cicatrisation,lighten the patiens’pain. 【Key words]Abdominal incision;Fat liquefaction;Treatment 随着手术患者中肥胖、高龄人数比例的增加及高频电刀 浅表液化范围小于切13 1/3渗液量小于5 ml者,在液化处缝 使用的普及,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逐渐的增多。 一线间撑开挤压,放置胶片引流。第2种:深层液化范围较大但 小于切口112渗液量5~1O m1,在液化处拆除1~2针缝线,安 旦发生,切口就不能按期愈合,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 的生活质量。如处理不当,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有效的 预防、早期发现、正确的处理切口脂肪液化有着极为现实的 精神和经济负担;严重者继发切口感染、切13裂开,影响患者 放细管负压引流.无渗液后蝶形胶布固定创口。第3种:深层 液化但范围大于切口2/3渗液量10 TIll以上,拆除缝线,清创 敞开切口,换药湿敷,5 7 d后行Ⅱ期缝合。 2结果 意义。本院1997年11月~2009年11月共收治112例腹部 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第1种患者31例占27.7%,经换药、缝线间置胶片引 流,于9~10 d愈合;第2种患者37例占33.0%,经细硅胶管 负压引流换药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加压包扎,于10~14 d愈 合;第3种患者44例占39.3%,经拆除缝线敞开切口,过氧 本组患者112例,男35例,女77例;年龄18~81岁,平 均47岁。上腹部手术65例.其中胆囊切除术39例、胆总管 化氢溶液、庆大霉素盐水冲洗换药5—7 d后,行Ⅱ期缝合,于 术后14~20 d愈合。全组患者无一例形成瘘道及继发感染。 3讨论 切开取石5例、肝左外叶切除4例、脾切除术6例、肝内胆管 切开取石+胆一肠吻合术3例、胃大部切除术5例,胃癌根治 术3例;下腹部手术47例.其中阑尾切除术9例,结、直肠癌 根治术29例,小肠多发憩室手术2例,髂外动脉瘤1例,粘 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普通外科临床工作中常见 的切口并发症。特别是肥胖和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的术后患者 连性肠梗阻6例。合并有糖尿病19例,贫血、低蛋白血症10例。 皮下脂肪厚度3.5 11.0 cm.平均7.1 am。切口脂肪液化发生 时间,最早4 d,最迟9 d,平均术后5 d。 1.2治疗方法 容易发生。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但 多有以下临床特点:①术后4~7 d切口炎性水肿缓解后有较 多淡黄色渗液或挤压切口局部流出淡黄色渗液,无自觉症状, 切口边缘平整,不伴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体温正常Ⅲ;②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分离、空虚,甚至隆起有波动感,撑 根据液化范围及程度,分为3种情况进行处理。第1种: 26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lClNE 2010年3月第17卷第8期 临床研究 刀96例,占总数的85.7%。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采取以下多方面措施有利于 开切I:1有淡黄色渗液,其中漂浮有较多脂肪滴;③切I:1无压 痛.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 及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本组 112例患者均符合上述临床特点。 脂肪液化是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的过程,细胞破裂 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①对年老体弱、贫血、低蛋白血症 患者,纠正其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的状况,围术期加强营养支 持治疗,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 后脂滴溢出。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的液态脂肪,影响切El愈 合。笔者经1l2例切口脂肪液化治疗经验认为治疗的关键在 于及早发现并及时引流出切口内液化的脂肪回。一旦发现切 切El愈合,预防脂肪液化。②术前禁烟2周,对合并有糖尿病 者,围术期积极控制血糖,一般控制在10 mmol/L以下181,最好 能达到8 mmo]/L以下。③电切的强度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 口脂肪液化。首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患 者的压力和恐惧:除一般控制血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 加强营养、红外线照射等治疗外。根据切口愈合的情况和渗 液多少采用不同的局部处理方法。对第1种情况液化范围小 浅表者.不拆缝线,在液化处缝线之间撑开挤压.放置胶片引 流,局部加压包扎。延迟1~2 d拆线。对第2种情况液化范围 小深层者。在液化明显处拆除1~2针缝线,安放多侧孔细硅 胶管负压引流,高渗盐水纱块湿敷,每日1次换药,无渗液后 拔除引流管用蝶形胶布牵拉固定加压包扎。对第3种情况: 渗液多深层液化者,拆除缝线及皮下线结,敞开切口,清除失 活组织,用双氧水清洗后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高渗盐水湿敷。 每日换药2~3次.5~7 d后在局部麻醉下不用电刀修剪切除 切口边缘0.5 cm的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 腔,置细胶管负压引流3~4 d,切口换药至愈合。本组44例全 部治愈,无再次液化及感染。第1种情况病程中给予口服抗 生素;第2、3种情况病程中静滴抗生素5~7 d,预防感染。 脂肪组织血液循环受破坏及各种机械刺激易氧化分解, 可能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机制。根据文献报道和笔者 的推测有以下方面原因:①肥胖患者因脂肪厚超过2 cm以 上,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概率明显增高翻;术中对脂肪反复切 割、钳夹、挤压、过度牵拉等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及 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发生液 化。②术中使用电刀。电凝、电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 组织的烧伤,细胞变性.脂肪组织的毛细血管因热凝固而栓 塞,导致原本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引 起组织无菌性坏死.脂肪细胞内脂质溢出;同时伴有巨噬细 胞反应的无菌性炎症,形成含有大量脂肪滴的皮下积液。顾 新华等问报道,切口利用高频电切、电凝,其切口脂肪液化率 为16.22%。③切El不彻底止血.渗血、血肿形成或缝合时留 有死腔,暴露时间过长,均可以导致脂肪液化坏死[51。④选择 不当位置作切口。切断主要供血动脉血供发生障碍,而导致 脂肪坏死液化。⑤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是 造成切口愈合不良、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同。因代谢功能紊乱 和体内缺乏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而导致脂肪组织 不能修复,细胞营养障碍,进而发生脂肪细胞坏死分解,脂肪 释放、液化。⑥消毒缝合时酒精进入切El,使脂肪细胞变性、溶 解,引起术后脂肪组织液化。本组肥胖者(脂肪厚度>5.0 em) 83例,占总数的74.1%;合并糖尿病19例,贫血、低蛋白血症 10例,占总数的25.9%,与文献报道的23%接近川;使用高频电 佳,尽量减少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长时间停留和反 复切割组织。电凝止血灼点尽可能小,以刚好凝固止血为好。 活动出血点不盲目直接用电凝,钳夹出血点,间接电凝止血。 ④对肥胖患者,避免切口过久暴露,切口使用保护膜或保护 巾。⑤缝合切口前修剪切除挫伤重或因电刀而损伤疑失活的 脂肪组织,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干净。⑥加强外科基本功 训练,手术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仔细止血,缝合皮下层 松紧适度,不留死腔。⑦术后用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干燥,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组织的恢复和再生。对脂肪组织过 厚、有并发症、营养不良、暴露时间长、渗血较多者,于皮下放置 1 ̄2根橡皮条引流,术后24 ̄48 h后拔除。⑧术后2~3 d开始观 察。换药时将切口两侧适度向切口按压,一方面挤出渗液,另一 方面能早期发现脂肪液化,以便及时处理。⑨消毒缝合切口或 术后换药时注意保护,避免酒精进入。⑩做好手术切口的护 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按时换药,积极治疗并发症。对老年 人大手术后给予止咳、化痰治疗,腹带加压包扎切口/9/。 总之.通过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和预 防措施的探讨,笔者认为预防是主流,治疗的关键是及早发 现、充分切口引流,特别是对液化范围大的切口.将其敞开清 创,5~7 d后不用电刀修剪切口边缘后的Ⅱ期缝合。能缩短切 口脂肪液化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因此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晓春.外科手术切El脂肪液化的诊断与防治 .中国医学杂志,2005,3 (7】:395—396. 『21奠瑞祥,陈延林.腹部切1:3脂肪液化的原因、诊治与预防『J].华夏医学, 2008,21(1):108-109. 【3】杨丽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1): 161. 14】顾新华,江文浩,钱文坤,等.切口脂肪液化与电凝止血的关系IJI.江苏I临 床医学杂志,2000,4(5):415. f551杨军.腹部切I:1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5,2(2):178-179. 『61石建国,张大田,李晨光,等.腹部切El脂肪液化的诊治『J1.实用医学杂 志,2007,23(9):1439. [7】彭林辉,霍枫,詹世林,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附62例报 告)【JJ.腹部外科,2006,19(6):351—352. 【8】黄胜.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与预防叫.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16(1):66-67. 『9杨宗梅,91谢桂芝,付宏.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原因探讨蜘.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29—30. (收稿日期:2010—02—05) CHINA MODERN MEDlCINE中国当代医药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