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证测量精度的要求和做法
首先将导线点和临时水准点引至树林空地内。导线点采用三级导线的精度控制要求,水准点采用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三级导线测量技术要求表
等级 三级 导线 长度 (Km) 1.2 平均 边长 (Km) 0.1 测 角 中误差 (“) 12 测 距 测距相对中误差 中误差 (“) 15 ≤1/7000 测回数 DJ1 - DJ2 1 DJ3 2 方位角 闭合差 (“) 24√n 相对 闭合差 ≤1/5000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表
观测次数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与已知 点联测 复合或 环 线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四等 10 ≤16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20√L 6√n 顶坑点位、高程测量必须做平差处理,角度取到0.1\",高程取到毫米位。钢尺量距要经过三差改正,控制精度由高至低传递。减少误差消灭错误。
为了保证顶进区间地的沉降,需要进行地表沉降测量。 根据国家[QB186-85]标准,地表沉降测量点沿管道顶进方向每隔5m设置1个点。用ZEJSS NI002型水准仪测量。量测数据管理有专人负责,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上报给施工人员。 2、顶管工作坑
顶管工作坑布置时遵循了以下原则:根据设计管线折点位置及支线接入情况,顶坑选择在折点处。 同时根据现有设备的顶进能力,选择在顶进能力允许距离内,尽量远离建筑物、拆迁工作量小的地点。
开挖前,根据该顶坑的管内底标高,考虑导轨高度、工作坑底板厚度等计算出工作坑实际槽底标高。
一、工作坑土方施工
为加快施工进度,顶管工作坑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 顶管坑开挖分两步进行,上层不大于2.5m,待做好支撑后再采用人工配合吊车或支搭好顶坑架子由卷扬机挖出下方土至基础底面。
(1)工作井支护
顶管工作坑支撑采用25号工字钢,直撑间距每1.5m一根,工字钢之间竖插、密排50mm厚大板加200×400mm木板,且用木楔楔实。工字钢插入坑底0.5m。木板外侧设25号工字钢环撑,第一道环撑距坑顶不大于1.0米,以下每隔2m一道工字钢环撑。立钢与环撑接触点应焊接牢固,环撑下部必须加支托。木板与环撑之间必须贴紧,不得留有空隙。
工作井周围设置栏杆,栏杆横杆为两道φ48钢管,立杆φ48钢管,立杆间距1.5m,栏杆高1.2m,坑底至平台用φ48钢管焊制爬梯。
(2)工作坑内导轨、枕木安放
槽底导轨及枕木视坑底土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安放枕木安放用截面为150×150mm方木,与井底混凝土共同埋设,厚度为200mm,混凝土底于枕木10~20mm。埋设间距为600mm,长度不少于2000mm。枕木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包以油毡。
枕木上铺设300mm的工字钢导轨,两导轨平行、等高,其坡度与管道坡度一致。导轨安装后牢固,在使用中不得产生位移,并定期检查校核。
枕木上铺设导轨,两导轨平行、等高,导轨间距由技术部门计算复核后交予施工人员,导轨坡度与管道坡度一致。导轨安装后牢固,在使用中不得产生位移,并定期检查校核。
二、工作平台、起重架及设备
工作坑平台底梁采用2根250工字钢、2根250工字钢顺管线方向,作为纵梁。工字钢及槽钢两端在地面上的放置长度距顶管工作坑
边线均不少于1.5m。以顶管坑中心线为准,两根工字钢纵梁间距为2.0m~2.5m。在四根纵梁之间采用工字钢进行连接来保证纵梁的稳定性。
顶管工作坑上平台留口宽度根据管径大小确定,长度不小于一节管长度。在工作坑纵梁上采用15×15mm方木,铺设平台,平台留口两侧采用厚50mm的木板,木板之间用扒锯子进行连接。为便于钢管由停放地点吊车移到工作坑平台上,工作坑平台表面与工作坑外地面标高一致。 3、顶管施工准备
一、后背墙施工 1 后背墙布置
顶管后背采用拼装式,在原状土前横排200mm×200mm枕木,枕木前密排30a工字钢,在工字钢前再横排顶铁。横排枕木是为了使顶力均匀的分散在原状土上,同时将工字钢下扎500mm是为了加强锚固。
2 后背墙核算 F≥P/[δ]
其中F:坑壁横排方木的面积。 P:计算总顶力(1945.16KN)
[δ]:土的允许承载力P/[δ]=1945.16KN÷450KN/m2=4.32m2 实际后背墙面积:F=2.5m×5m=12.5m2≥4.32m2 合格 二、导轨安装及顶铁布置 1 两导轨净距计算
导轨选用重型钢轨(30Kg),两钢轨净距见下计算式。 A=2√(D+2t)(h-c)-(h-c)2=2√(1000+2×117)90-902=641.75mm
2 顶铁布置
顶铁选用1组4000kN(400t)级专用配套顶铁(顺铁)。每组配套顶铁的规格为: 200×300顶铁 长度(L=mm) 顶铁数量(块) 4、顶进施工
推进用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一、管道安放
导轨、后背按交底安装完,把顶管设备就位后,即可进行顶进工作。第一节管下至导轨上,应较核导轨的中线和高程以及坡度,合格后方可顶进。
二、顶进 1 顶管
管前掏土距离20cm/镐,管顶超挖不超过1.5cm,管下部135°范围内严禁超挖。出土有固定的出土方向,施工人员应协调配合,随时清走坑上堆土。顶进过程中,应随时进行高程和中心的校核测量,每班应有顶管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及时控制高程与中线,随时纠偏。
对顶管施工,在两管端相距100cm时,在两管端中心挖一个小洞,贯通后,校核两管的中心线,做最终纠偏、对口。
顶进过程中,要随时检查顶铁情况,特别注意顶铁摆放直顺、换放顶铁时,要用2米的长铁。200×300型顶铁双行每镐顶进长度不大于2.5米。
三、测量、纠偏 1 顶进高程测量
首先在顶管工作坑内设置两个稳固的临时水准点,每次高程测量都要进行闭合检验。在第一节管入土时,高程测量间隔为30cm/次。特别注意第一管节的末端高程的测量,以掌握首节管坡度。在以后的
600 2 250 2 备注 正常顶进中,测量间隔放大至50cm/次。
2 中心偏差测量
中心测量采用激光经纬仪及光栅靶定位。 3 纠偏
误差校正应逐步进行,测量密度增加到10cm~20cm/次。 视管道偏差量采用超挖纠偏和顶土纠偏。超挖纠偏一般在1~2cm偏差时采用,在管子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而在偏向侧留土坎,形成阻力,使管在顶进中向阻力小的超挖侧偏向;
顶土纠偏适用于偏差大于2cm的情况,用方木顶在管子偏离中心一侧的外管壁上,另一端在垫有钢板或木板的管前土壤上,经顶镐施力,使管子得到校正。顶管允许偏差见下表: 序号 1 项目 允许偏差 (mm) ≤30 +10 -10 检验频率 范围 每节管 点数 1 检验方法 测量并检查测量记录 用水准仪检查 用尺量 中线位移 2 管内底高程 每节管 1 1 3 相邻管间错口 ≤10 每个接口 1.加强测量,及时纠偏
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必须贯彻“勤测微纠”的纠偏原则: 1) 对应测量的两组千斤顶顶程的差值不能大于50mm; 2)通过激光经纬仪和接收靶盘定时监测顶进质量情况,为纠偏提供数字依据。
2.连续施工
顶进施工要日夜连续作业,减少中间停顿时间,人、材机需加强现场的组织管理,尤其是针对现场施工作业面狭小的特点,更需注意加强两个调度:第一是供应调度;第二是弃运土方的运输车辆调度管
理。更为重要的是加强甲方的联系,遇有不测情况时紧急起动备用发电机
3.加强地面沉降观测
为保证现况林地不受破坏,初始顶进段及顶进中,对地面进行沉降观测。观测内容主要有:地面沉降、所有重要的市政综合管线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情况。
为保证施工,成立监测小组,对监测成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确保观测数据准确可靠。在观测过程中,如果发现沉降值超限或某些沉降趋势比较异常,需将情况及时上报工程主管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林地范围内建立二等垂直位移检测网,要求相邻基点高差终误差控制在0.5mm以内,采用DS05型测量仪器,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规范施测。在穿越京开路南六环的范围内,沿中心线布控观测点:测点宽度为10米、长度为整个道路范围、间距5米。在顶管前测量原始路面高程,随顶管随测定地面沉降值 ,采使用普通水准仪及精密水准仪进行。及时通知控制室操作人员做相应调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