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在现实层面的飞速进展,当代文学中的城市书写似乎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如果从所谓“文学反映现实”的维度来看,中国的城市文学的“黄金年代”确实也该到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积累的大量城市文化生态与生活经验,应当在当代作家的创作中得到呈现。但是在现实中:城市文学的经典作品还很少,某种书写城市的范式也未形成。当然,这也是探讨城市文学的趣味所在;它是一个正在生长的新领域,可以成为不同书写的试验场。
虽然很多作家生活在城市,也有丰富的城市生活经验,但相比乡土写作,城市写作的难度更大。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文学背后的素材与经验,往往是过于个体化的,这导致城市文学难以形成所谓“共识”,甚至连相通的读者圈层都没有。在各自熟悉的领域耕耘的作者,对应的读者,往往也是“小圈子化”的。 书写城市远比书写乡土不容易,也更难引起读者的认同与共鸣。在那些经典的乡土文学中,不论是高密东北乡的沸腾与野性,还是黄土高原上的坚韧与抗争,或是沿海小村的凋败与萧瑟,它们的文学风景或许是不同的,但乡土叙事中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却是差异不大的。熟人社会、贫穷困苦、野蛮与文明的交织……这些“经典元素”在大多数乡土文学中都有,乡土作家的创作风格或许不同,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备的生活经验,却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很多读者可以在经典的乡土文学中找到熟悉的感觉,这也有助于作品的传播。
可是,城市文学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模糊不清的世界。就以书写北京为例,虽然不少作家在尝试塑造一个“文学的北京”,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我们并不具备相似的“情感结构”。北京的高墙大院里的居民,金融街上的大亨们,就与在五环外的城中村里的打工族,拥有迥异的生活经验。即便同属于学生,家庭条件优渥、就读于私立学校的本地“二代”群体,与在应试教育中艰难熬出来的外地寒门学子,也很难有什么“共识”。如果城市文学只书写其中某个特殊群体的故事,呈现某种孤立的“情感结构”的话,恐怕很难获得多数读者的认可。这正是城市文学看似不少却难出被多数人认同的经典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学上也是如此。城市文学既是现代性的产物,也应该是现代性的助推者,但在现代性的不同维度上,文学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学”这个概念就颇为吊诡,十分含混,它更像一个无比硕大的筐,可以将各种元素和情绪装进去,比如买房、租房、婚恋、求学、创业等元素,以及孤独、焦虑、苦闷、迷惑等常见情绪,它们都是城市写作的常见表征,会让人产生一种“晕眩感”,甚至不知如何用特定的语言描述。其实,
这正是现代性的体验,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乡土体验,也对写城市的作家提出了巨大挑战。
有两种常见的城市写作方式、一种是简单地描摹现实,作家把城市文学当成对现实社会的复刻;还有一种是脱离现实,作家处于“脑洞”大开的状态,全凭想象力去表达,任性驰骋在虚构的世界里。这两种写法各有利弊,但都没能解决上述城市书写的难题:现实主义文学绝不等于对现实的“拍照”,而虚构的故事,也不应该仅仅是形式或要素上的臆造,它们都不能真正表现城市生活的复杂症候,处理城市经验的多元可能性。
前者的问题在于,过于注重“讲故事”,而缺乏“文学感”,而且很容易受到其他文体与文艺类型的“冲击”。比如新闻中的非虚构写作,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往往更加精准,也更具传播力,还有很多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创作,如微博和短视频,都对简单描摹城市生活的文学构成了“冲击”。而在多种文体与文艺类型的“夹击”下,一些作家的创作,沦为“鸡毛蒜皮式”的写作,不是随便记录一点生活里的琐事,就是自怨自艾地发泄个人小情绪。这样的“城市文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后者则是另一个极端,一些作家不愿在文学中呈现沉重的苦难与现实,认为文学就是要“轻盈”,却不是在卡尔维诺的“轻盈”意义上来写作,纯粹是将文学当成一种游戏“工具”,甚至一味在形式上“炫技”。虽然这种写法看起来比较“轻松”,却不再有文学的深刻,也不是一条长远发展之道。
要破解城市文学的书写难题,或许还是得找到一种具有“联结性”的“中间状态”,既不在过度自我的小世界里“打转转”,也不会过度虚妄,以至于完全脱离现实,甚至不关心现实。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或许本身都不是孤立的,也不该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复杂多样的文学图景。文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给予那些苦闷者、求索者必要的理解,尤其是那些漂泊在大城市的异乡人,更需要得到这种精神上的慰藉。 城市文学要发掘城市居民的“精神症候”,虽然很难给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有共鸣的阐释办法,但一些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却是城市文学可以呈现的,也是作家绕不开的书写对象。我把这些隐微的情绪记录下来,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起码那些在暗夜中孤倔行走的人们,大概能从这样的写作中,获得些许“同道人”的抚慰,拥有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黄西蒙《书写城市的难度与现实可能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但尚未出现与其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中国城市文学的“黄金时代”。
B.城市写作的难度就在于大多数作家生活在城市,缺少乡土生活的经验与对应的读者。
C.大多数乡土文学中都有为很多读者所熟悉的经典元素,因此经典乡土文学易引起共鸣。
D.城市文学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如果只关注其中某个特殊群体,就很难被多数读者认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虽然城市文学并未充分反映城市文化生态与生活经验,但也为对城市的不同书写提供了可能性。
B.“乡土叙事中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却是差异不大的”,可能是因为多数乡村的社会形态与存在的弊病具有相似性。
C.我们很难用语言清楚描述“城市文学”中包含的诸多常见情绪,可见城市写作没有必要厘清“城市文学”这个概念。
D.两种常见的城市文学的写作方式各有利弊,如果要解决城市写作的难题,将二者结合,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或许是一种途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莫言在小说里描述了他热爱的故土,熟悉的高粱地,更把这片热情带到了世界,传递给读者,也让他们进一步认识了中国。
B.黄西蒙创作的小说《北京流光》以“单元剧”形式,让每篇故事最后一个出现的人物,成为下一篇的主角,故事之间也存在关联。
C.黄西蒙在小说中设计了来自一位虚构的红娘角色的“相亲积分表”,来象征着不同代际与身份的人对于婚恋的不同看法。
D.“孤独”“纠结”与“苦闷”,不仅是“北漂青年”常见的情绪,也是在城市中生活、挣扎的群体,普遍体验过的精神状态。
4.本文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实状况下,要破解城市文学的书写难题,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过核桃坪 吴沛
到核桃坪的山路崎岖狭窄,仿佛是这公路在紧紧地拽着我们向山里走,向云深处攀爬。幸好路面都已硬化,如果是泥结石土路,那么,这次行程不知会有多么尴尬!
核桃坪既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也找不到成片的核桃树林。在武陵山和大娄山脉,很多地名的表意,与你的想象往往南辕北辙,比如,出水村没有一眼甘洌的泉水,双河场没有一条流淌的河溪,花园村也不是因为五彩缤纷的花园而得名。核桃坪也是这样,只是表达了当地人美好的寓意而已。到核桃坪之前,我曾问同行的朋友,那里叫什么名字 ①去过多次的他居然也不清楚,看来,这精明得像猴一样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寻当地村民问询,他们说叫核桃坪!并且将重音戛然停顿在“坪”字上。望着眼前蜿蜒起伏的陡坡,我不禁哑然失笑。但当地村民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羞惭和不安,也许,他们千百年来都这样叫着,因此,久远相承的习惯,使他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与武隆人将仙女山草甸称为大草原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如果不这样叫,反而会觉得拗口唐突。倒是我,因心境驳杂,由此少见多怪了。
核桃坪的春天,虽然比山下晚了一个多月,但依然浓烈浩荡。大自然的慷慨和公平,让现代人总是相形见绌。大自然坦荡明净,并不因为核桃坪的偏僻而有所遗漏和鄙弃,也不会因为这里人迹罕至而降低春天的格调,比之于城郊,核桃坪的春天则更加清纯,更加让人难以忘怀。 核桃坪是野生木姜籽和柴桂的乐土。木姜籽花淡淡的幽香浮游在空气中,这花香,缠绵萦绕,像有谁正从林木间将它一缕缕抽出来。②很长一段时间,这固执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它如影随行,黏附在我的眼帘甚至梦境里。那段时间,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行走的木姜籽树。在山路边一道缓坡下,我看到一棵枝叶茂密的
柴桂与一丛丛不知名的灌木挤在一起,柴桂雍容,而灌木则形象狠琐,这大自然不可名状的野趣,使我想起了梭罗的自然笔记,他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句子,从容,优雅,但又瞬间直抵事物的内核,“如果一种植物不按它的自然本性生长,那么它就只有死亡。”雍容抑或猥琐,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梭罗是智者,他巧妙地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融入笔端,化在词句之间,这让他的语言有了穿透时空的光芒。柴桂又名香桂,当地人称为桂皮,它与木姜籽一样,都是天然香料。③为了躲避人类的肆意滥伐,它们不得不一退再退,在这崇山峻岭中隐伏下来。这片山野,因为它们的存在,天空变得无比湛蓝,鸟雀的鸣叫声也因此特别清丽。
朋友自诩为自然达人,他喜欢野外和一切野性之物,他的生命,因无数次山野奇遇而绽放异彩。为了观看绝顶日出,他瞒着家人寅夜出发,独自驾车翻越几十里山路,爬上突兀的巉岩,脚下是千仞孤峰,咫尺处是万丈深渊,岩峦喧响,山风肆虐,他攥着贴地蔓生的灌木丛,蜷伏在仅够容身的方寸之地,居然能目不转睛,一刻不停地盯着天际。当问及他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嘟囔一句:“人要保持自然天性,只有经常到野外去!”
我们此行要拜访的老熊,整天与羊为伍,是一个厚道质朴的山里汉子,50岁左右,说是汉子,其实并不准确,他略显单薄瘦弱,但身上却藏着一把好力气。此时,微风轻轻吹拂,木姜籽花的芳香在房屋旁边的林子里探出软软的头足,山风游弋到哪里,它们就跟随到哪里,山风就是它们的翅膀,是它们触摸万物的玲珑之心。说到木姜籽,老熊说林子里到处都是,见我们兴致颇浓,他立即热情地领着我们向林子深处走去。花香越来越馥郁了,浓得有些呛鼻。在他的指认下,我们勉强能将这些释放香涎的树种与其他林木区别开来。在这里,我又见到了另一棵柴桂,老熊说,山上的老林子里还有很多,这种树喜欢人烟稀疏的地方。木姜籽树只能长到拳头般大小,黝黑的躯干虽然没有松杉挺直,但也还算爽利,枝丫一律向上收束,有的木姜籽树仅在中段以上生有旁枝,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一片砾石台地上,一株干枯的木姜籽树吸引了我的注意。裸露在地表的树根像一只鹰爪,紧紧地抓住大地,这种姿势,耗尽了木姜籽树的一生,它的一生,因执着而悲怆。
到了老熊将羊群引领到更高的岭上去放牧的时候了。朋友立即精神振奋,跑到羊群中东瞅西瞧,几只哺乳期中的母羊围上来舔舐着他的脚踝,像与他特别亲昵。羊群需要人身上汗渍中的食盐,哺乳期中的羊尤其需要。这时,几只羊羔欢快地蹦跃到女主人身边,女主人弯下腰身,用粗糙的手抚摸着这群黑色的生灵,嘴里不停地呼唤着“崽——崽——”尾音拖得很长,这群撒欢的羊羔,仿佛都是她的孩子。
四野静穆,阳光藏匿在云层之上伸着懒腰。我们跟随着羊群,沿着它们每天往返的羊肠小道,艰难地向山顶爬行,那里是它们的放牧地,但没过多久,我们就已气喘吁吁,只得半途而废。羊群零乱的蹄音与老熊口中的“哐嚯”声,在山风中相互呼应,像一曲和鸣的天籁,悬挂在高天流云之下。
④我们目送着那群羊蛇行而去,直到它们翻过山梁,走进了云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前往核桃坪的山路之艰险,由此开启下文对核桃坪的介绍。
B.核桃坪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但是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春天逊色,甚至更加迷人。
C.作者赞同梭罗的看法,认为植物应该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像柴桂一样生长得雍容。
D.老熊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他瘦弱的躯体中藏着力气,对自然界的事物十分熟悉。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糊涂”体现作者对朋友虽然多次去过核桃坪却不知道地名由来的讽刺与不满。
B.句子②中木姜籽花的香气仿佛有生命一般让作者难忘,以至于作者感觉自己变成了木姜籽树。
C.句子③写柴桂与木姜籽被迫到山林深处“隐居”,暗含了作者对人类乱砍滥伐行为的批判。 D.句子④中,作者将对核桃坪的感情寄寓在他的目送中,情景交融,悠远绵长。 8.与城郊相比,核桃坪的春天更加清纯,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标题为“风过核桃坪”,可是文中似乎没有太多写“风”的文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先生名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世为桐城姚氏,端恪公文然元孙也。少家贫,体赢多病而嗜学。四库馆开,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成荐先生,遂为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书成,当议迁官。文正以御史荐,记名矣。会文正薨,先生乃乞养归。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 (节选自《清先正事略选·卷一》)
材料二:安庆府治,始于南宋嘉定年,黄勉斋先生之所营建。此府学之兴,亦必始勉斋矣。恭维我列圣御宇,以朱氏之学训士,而勉斋,朱子之高弟也。其守此郡,以朱子之学教于一方。虽当时支撑江、淮,戎马之间,不竟其志事,而其意可思也。
昔当朱子时,有象山、永嘉①之学,杂出而争鸣。至明而阳明②之说,本乎象山,其人皆有卓出超绝之姿,而不免贤智者之过。及其徒沿而甚之,乃有猖狂妄行,为世道之大患者,夫乃知朱子之教之为善也。近时阳明之焰熄,而异道又兴。学者稍有志于勤学法古之美,则相率而竞于考证训诂之途,自名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猥杂。其行曾不能望见象山、阳明之藩,其识解更卑于永嘉,而辄敢诋朱氏之学,庸非今日之病哉 安庆府学,历代屡有损坏修复。今某来抚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计量,出财而修之。自嘉庆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毕工,用银一万几千几百两。
门庑阶砌及旁附祠,靡不整饬。吏民请志其事,余幸当海宇清晏、庠序大兴之日,临勉斋之旧治。余仰企勉斋道德,而渺不可追,惟近推圣天子崇教之心,而远循朱子勉斋之旧训。愿诸生入是学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为学,毋迁异说。至其修建兴革之细碎者,则不足载云。 (节选自姚鼐《安庆府重修儒学记》)
【注】①象山:陆九渊,因其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创立“心学”,与朱熹“理学”相异。永嘉:即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学术思想流派。②阳明: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明代思想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自望溪A方氏B以文章称C海内D上接E震川F推文家G正轨H刘海峰继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凡,指总共、一共,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词义相同。 B.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文风不重堆砌辞藻,力求“清真雅正”。
C.竟,指完毕、终了,与成语“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词义相同。
D.庸,表示反问语气,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姚鼐幼年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自己也体弱多病,但十分好学;四库馆开设后,他被举荐为编修人员。
B当时的评论者认为,方苞的文章凭借理性取胜;刘海峰的文章则以才华见长,但他在学识上可能比不上姚鼐。
C.安庆府学由朱熹的得意弟子黄勉斋所建。他作为郡守忙于军政事务,最终无法实现以朱子之学教化一方的志向。
D.姚鼐认为,陆九渊、王阳明等人都有卓越的才能,但仍然不免犯下贤智之人的过错,他们的学徒甚至给世间带来祸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诸生入是学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为学,毋迁异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姚鼐修缮安庆府学的背景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樵者 崔涂
行山行采薇①,闲翦蕙②为衣。 避世嫌山浅,逢人说姓稀。 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 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薜衣③。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注】①采薇:指首阳采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②蕙:屈原《九歌》有“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句,“荷衣蕙带”,飘然出世,脱离凡尘。③薜衣:《九歌》有“被薜荔兮带女萝”句,后以薜萝指隐者之服。薜,香草名。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诗前两句用典,写樵者向伯夷、叔齐看齐,继承屈原洁身自好的品格,强调了他与权贵、俗世的对立。
B.崔诗中“嫌山浅”“说姓稀”“独醉”“莫看”等词,可表现出樵者对世俗的逃离和不得真正归隐的苦闷。
C.孟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既表现了樵者劳动的艰辛,也从侧面体现了隐居的幽趣。
D.孟诗尾联写樵者拄着轻便手杖长歌返归,抒发了轻松愉悦之情,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16.这两首诗在刻画“樵者”形象时运用的主要手法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表示虽然季节更替流转,但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①是应对一切变化、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保证。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应变局、化危机,②我们之所以能够攻克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一个个令人A__________________的人间奇迹,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畏前路,B__________________向前进,③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勇、应变求变之智、攻坚克难之力。实践充分证明,④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更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今天,⑤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广泛凝心聚力,越需要各方面__________________。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⑥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起来,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的生动局面,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D__________________、扬帆远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A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标序号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大有可为的机遇期,普照华夏也关照个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涓滴努力都在向着大海涌流。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安宁、生态的改善,①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走在希望的原野上”“这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土地”……这一片热土,正成为孕育机会的“梦工厂”。大有可为的时代呼唤大有作为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书写精彩的人生。在紧张忙碌的城市,在蓄势振兴的乡村,在热火朝天的车间工地,在挥洒汗水的田间地头……每个人的梦想都可以傲然绽放在社会变革进步的时代潮流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上。
充满机遇的未来空间,每个人从中找到的,是人生出彩的舞台;国家从中发现的,是繁荣昌盛的阶梯;中国在此写下的,是对人类作出的更大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抓住机遇,②__________________,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顿号是汉语相较于西方语言而言更独特的一种符号,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都有连用多个顿号的地方,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顿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3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5.6%的受访者表示每天花在刷短视频上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87.6%的受访者表示在假期刷短视频会比平时多。而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21.05分钟,而在校学生除了上课接触阅读之外,课余时间会阅读的比例不足20%,阅读时间更是少得可怜,4成学生每天阅读少于1小时,更多的时间耗在了短视频等网络消遣上面。
有人认为,人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刷短视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有的人却认为,网络短视频是“电子鸦片”,静下心来读书才是“正道”,才会真正充实自我,提升自我。
请结合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思考、判断。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一) 语文
参考答案
1.B(“缺少乡土生活的经验与对应的读者”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文学背后的素材与经验,往往是过于个体化的,这导致城市文学难以形成所谓‘共识’,甚至连相通的读者圈层都没有”可知,城市写作的难度更大是因为城市文学的素材与经验往往过于个体化,难以形成共识,并未提及作家是否缺少乡土生活的经验。)
2.C(“可见城市写作没有必要厘清‘城市文学’这个概念”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城市文学’这个概念就颇为吊诡,十分含混,它更像一个无比硕大的筐,可以将各种元素和情绪装进去”“这正是现代性的体验,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乡土体验,也对写城市的作家提出了巨大挑战”可知,“城市文学”概念难以界定清楚并不是缺点,正是城市写作中现代性的体现。原文也没有提及是否需要厘清“城市文学”这个概念。)
3.D(最后一段的观点是,虽然城市文学很难让所有读者都产生共鸣,但还是可以呈现一些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A项,莫言的创作是“乡土文学”的典型特征。B项,《北京流光》的特殊形式旨在加强生活在北京的不同人物之间的美联。C项,黄西蒙的创作是将描摹现实与想象虚构结合,印证了倒数第二段“找到一种具有‘联结性’的‘中间状态’”。)
4.①首先,概述了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的现状:仍处于发展阶段,充满各种可能性。②其次,通过与乡土写作对比,并以书写北京为例,分析城市写作的难度之大及其原因。③接下来,从现代性的角度,指出城市文学的内涵丰富多元。④最后,分析两种常见的城市写作方式的利弊,并提出找到将二者联结的“中间状态”,发掘城市居民共有的情感体验。(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从社会生活来看:多年城市化进程积累了大量的城市文化生态与生活经验,可以在当代作家的城市写作中得到体现。现代性的体验可以给城市文学提供多样化呈现的可能性。②从解决途径来看:找到一种联结两种不同城市写作方式的“中间状态”,可以破解城市文学的书写难题。③从人类情感来看:城市文学可以呈现一些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6.C(“像柴桂一样生长得雍容”错。根据原文“雍容抑或猥琐,都是它们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只存在于人心,在植物的字典里,则没有善恶美丑之分”可知,柴桂的“雍容”只是植物的一种本性,并非所有植物都要生长得和柴桂一样。) 7.A(“讽刺与不满”错。根据原文“在武陵山和大娄山脉,很多地名的表意,与你的想象往往南辕北辙”“倒是我,因心境驳杂,由此少见多怪了”可知,作者并没有对这种“名不副实”的现象有不满,“糊涂”应是作者与朋友玩笑。)
8.①自然环境:微风吹拂,花香淡淡,天空湛蓝,鸟鸣清丽。②具有彰显植物本性的野趣:木姜籽、柴桂与其他的植物都按照本性肆意生长,给人以深刻启示。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在核桃坪融为一体、和谐共生。(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中写“风”的有三处,虽然不多,但内涵丰富,三处描写分别是:朋友攀登时肆虐的山风、与木姜籽花的芳香相伴的山风、羊群远去时与蹄音和老熊的喊声相互呼应的山风,可见“山风”是本文的重要物象.②三处山风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中对自然的不同感受:攀登时的山风体现“野性”,与花香相伴的山风体现自然界旺盛的生命力与对万物的感知,与蹄音和人声相互呼应的山风则体现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又互不打扰干涉的最高境界。③虽然特点各异,但山风都是作者走进自然、领悟自然的重要媒介,作者通过不同状态的山风感悟自然的多面,丰富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DFH(原文标点: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
11.C(“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表示“终于,最终”,用作副词。)
12.B(“在学识上可能比不上姚鼐”错,根据原文“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可知,刘海峰学识可能比不过方苞,对姚鼐的文章评价则是理性与文采兼具。)
13.(1)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弟”“悌”1分,“气象”古今异义1分,“重”1分,句意通顺1分)
(2)希望进入这所府学学习的诸生,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学作为学习的对象,不要学习其他学说。(第一个“是”1分,“诸生入是学者”定语后置1分,“毋”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姚鼐任安庆巡抚,正逢安庆府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②时值天下太平、学校大兴。③姚鼐想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遵循朱子、黄勉斋的旧训。(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先生名靠,字姬传。一字梦谷,祖上为桐城的姚氏一族,是端恪公姚文然的玄孙。姚鼐幼时家中贫困,身体瘦弱多病但爱好读书。四库馆开设后,刘文正公、朱竹君学士都推荐先生(参与编撰),他于是担任幕修官。乾隆三十九年,书籍编成,应当评议基修官员的升职问题。刘文正以御史身份推荐了他,已经记下了名字。适逢文正去世,姚先生就请求回乡奉养老人。
回归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敬教书院的讲席,前后共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处,士子们把能到先生门前拜问他作为荣幸。他与人谈论,终日不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
竭尽诚意告诉那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即便是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也都觉得他亲切和蔼,令人信服。纪晓岚撰写《四库书目录》,多有诋毁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责其态度轻率。先生形貌清瘦,神采清秀超越,淡泊荣誉和利益,有超凡脱俗的志向。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童。礼恭亲王逝世,临终教诲家人说一定要请姚先生来作家传。自从望溪先生方苞凭借文章称誉天下,上接归有光,推崇做文章的正道,刘海峰又接续其后。评论者说:“望溪先生的文质常以理性取胜,刘海峰以才华取胜,学识上或许赶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则是理性与文采兼具。”三人祖籍都是桐城,所以世人有的称他们为“桐城派”。 材料二:安庆府治,开始于南宋嘉定年间,是黄勉斋先生营建的。这府学的兴建,也是从黄勉斋先生开始的。颂扬我历朝皇帝统治天下的功绩,用朱氏之学教导士人,而勉斋先生,是朱熹的得意弟子。他担任安庆郡的郡中,用朱氏之学教育一方之人。虽然当时他主持江、淮一带政务,军务繁忙,不能最终完成他的志愿,但是他的用意可以引人深思。
过去和朱熹同时代的,有象山、永嘉的学说,这些学说纷纷出现,百家争鸣。到了明朝有阳明学说,阳明学说以象山之说为本源,这些人都有超出他人的卓著的才能,但是仍然不免犯下贤明之人的过错。等到他们的学徒们沿用这些学说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就有了猖狂胡乱的行为,成为世间的大祸患,这才知道朱子学说的高明啊。近来阳明之说渐趋衰落,但异道都说又兴起。求学之人稍有志于勤学、效法古人的美德,就争先恐后地追逐考证训诂,自名为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繁杂。他们的行为远远比不上象山、阳明,他们的见解更低于永嘉学说,但他们却总敢诋毁朱氏之学,这难道不是当今的祸患吗 安庆府学,历朝历代多次损坏修复。现在我来到这儿担任巡抚,又逢它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于是召集官民商量计议。拿出钱财修缮它。从嘉庆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完工,用银一万几千几百两。门虎、台阶和旁边附祠,没有不修整的。官吏百姓请求记载这件事,我有幸遇到天下太平、学校大兴之日,来到黄勉斋先生以前的府治。我仰望黄勉斋先生高尚的道行,但这已是邈远不可追赶的了,只有于近推崇天子崇尚教育之心,于远遵循朱子、黄勉斋之日训。希望进入这所府学学习的诸生,完全遵循程朱之法,把朱氏之学作为学习的对象,不要学习其他学说。至于那些修建兴革方面的琐碎的事情,就不值得记载了。
15.B(“不得真正归隐的苦闷”错。此时的樵者已经在山林中,“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靡”是写他孤寂与洒脱。)
16.①崔诗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刻画樵者形象:樵者的动作和内心独白如“避世嫌山浅”,住深山,还嫌不够深,一个“嫌”字,凸显隐者希望远离尘世的心境:“莫看棋终局”,因观看残局往往会令人遗憾不迭,樵者告诫自己,透露出他超逸的情怀。②孟诗主要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如“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烘托了樵者不畏艰辛、乐在其中的形象;后四句写日暮时的景象,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表现出樵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A:刮目相看B:风雨无阻C:勠力同心D:乘风破浪(每处1分,符合语境的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9.语句④可修改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语句⑤可修改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语句⑥可修改为: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每改对一处得2分,酌情给分)
20.①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撑②让中国梦大放光彩(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示例一:①语言文字运用Ⅰ第二段中,“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勇、应变求变之智、攻坚克难之力”2个顿号将表现党将亿万人民从勇气、智慧、力量三个方面凝聚起来的短语分隔开。②具体表现党如何团结带领人民,展现出党和国家能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原因。(3分,酌情给分) 示例二:①语言文字运用Ⅱ第一段中,4个顿号将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变化的短语分隔开,将时代的“伟大”具体化,全面呈现了国家在不同领域的发展。②突出了时代的巨大变化与发展,增强了下文“这一片热土,正成为孕育机会的‘梦工厂’”的可信度。(3分,酌情给分)
22.①将四个形式为“在+形容词+地点”的短语并列。②将上文“时代的大舞台”的内容具体化,表现只要有能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书写精彩的人生”。③与下文句式保持相近,表达了在这样“大有可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且应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④结构相似,增强气势,丰富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每点1分,答满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这是一个思辨性作文题。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得短视频成为人们迅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静心读书受到短视频等网络信息的影响,大有式微之势,刷短视频时间多了,读书时间自然少了。而执拗于短视频等网络快餐,长此以往,人们的深度思考、文化的深度滋养逐渐缺失,快餐式的信息,急于求成的思维等等都会使年轻人的社会竞争力没有了足够的后劲,很不利于年轻人成长。最佳的立意是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客观公正地分析两者的独特性与价值,要写到通过短视频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因为短视频也不全是娱乐的,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思维的辩证与全面。
【参考立意】①耐得住读书的寂寞,才能享得了成功的辉煌;②不必将短视频视为洪水猛兽;③既要静心读书,也要适度娱乐。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