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内容摘要:不同文化的内涵差异导致了词汇的内涵差异,甚至是词汇空缺,而这些词汇也属于文化负载词的范畴。《西游记》中存在很多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两方面因素,要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不同。关键词:《西游记》生态文化负载词一.引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态文化。一个国家的生态文化可能超出其他国家人民的理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生态文化负载词随处可见。如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及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梅花,常在寒冬腊雪中绽放,傲霜斗雪,通常象征坚韧不拔的人格。兰花,清幽而不艳,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子,刚直、谦逊,不亢不卑,通常象征不与世俗同流的高雅之士。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历来都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的代名词。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它们都是日常可见的普通植物,没有任何文化内涵。正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态文化差异,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动物《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其中很多精怪都是动物幻化而成,这种幻化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小说的整体审美,并且还增加了其童趣的特点。原著中出现众多的动物形象,尤其典型的是中国十二生肖的动物形象都在书中出现过,如猪八戒(Pig)、孙悟空(Monkey)、龙王(DragonKing)。中英文化皆有的动物,名称一般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忠实于原著。但是也有一些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动物形象,这些在西方人眼中是完全陌生的,甚至单纯用语言无法很好地刻画其形象,所以做好这些动物名称的翻译才能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虚构的动物。其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麒麟是常见的形象,甚至是某些原始部落的图腾,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的一个信仰。但是西方国家并没有这个动物形象,当然更没有这么深刻的文化涵义。因此译者要找寻一个既符合麒麟动物形象又有相似涵义的翻译很困难。很多学者专家曾经把这个词音译为“Kylin”,完全失去了其文化内涵。詹纳尔把麒麟一词译为“unicorn”,此词在英语中的意思是“独角兽”,它是西方神话传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虚构生物,形态像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用“独角兽”不仅对应了麒麟的动物形象,从内涵意义上也能基本对应,体现了译者从文化维度出发,进行了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积极适应。再比如“谛听”,它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兽,可以通过听来辨认世间万物,尤其善于听人的心。原著五十八回中,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去地藏菩萨辩真假(美猴王)的时候,就是谛听分辨出来的。原文中“正说处只听得地藏王菩萨道:‘且住!且住!等我着谛听与你听个真假。”可见谛听在著作中是具有极强的检验和分辨能力的。传说中谛听的原身是一条白犬,而犬往往代表忠诚,故谛听表忠诚不二之心。后人更将其神化,认为谛听通晓佛理、通人性、能辩邪恶,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如果把它的原身翻译出来为dog(狗),不免让读者产生误解,并且形象也没有那么威严。译者从“谛听”本身的特性出发,将其译为“Examiner”,含有洞悉一切的意味,既照顾到其高超的技能,又用构词法(英文中-er结尾常为“做…动作的人”)将其视为和神一样的存在,充分适应了原著中本词的文化内涵。2.地名《西游记》是一部千古奇书,称之为“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书中出现了众多新奇的国家和地方的地理名词,这当然也与故事的主干线索------玄奘向西方取经有关,这些地理名词不仅给原著增加很多奇趣色彩,使得著作更加与众不同,同时也给译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人根本没有办法很好地译出地名,并且让目标语读者读懂。詹纳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对中英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故译文中地名的翻译方法多样。现代汉语的地名翻译为英语,一般都会采用音译的方法,汉语拼音即可满足翻译的需求。但是古代文学中的地名多包涵丰富的内涵。如“武陵源、五庄观、观音院”三个地名都有使用音译的手法,译者认为这样读者已经可以了解到该地名的信息,但是在“观”、“院”两个涉及到宗教信息的词汇上,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意思,译者又使用了佛教常见词汇“temple”对应“道观或者庙宇”;而“Monastery”英文釋义是:根据教会规定而供修道士们共同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就是僧侣们进行宗教活动及生活的的地方。译者采用归化策略,更贴近读者的文化理解。这三处看似都使用了音译,但是又各有不同,完全是译者根据地名的文化含义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为了更好地还原原著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只有音译显然不能满足需求,译者詹纳尔在这类名词中多采用直译的手法,如“黑风”译为“blackwind”,black(黑色)在西方有象征死亡、罪恶和痛苦的意义,如:blackdeeds(恶行)。一些带有宗教迷信观念的外国人最忌讳“黑色星期五”(BlackFriday),因为基督教中耶稣的受难日就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它是“凶险而不祥的日子”,迷信者会尽量减少外出以免灾祸临头。再如,blacksheep常译为“无用之人、败家子”,相当于汉语的“害群之马,不肖之子”。由此可见,译者正是抓住了黑色(black)在中英文化涵义中的共同点,将其译为“blackwind”,预示了此难中遭遇的凶险。“灵台方寸山”和“斜月三星洞”书原著中具有宗教(修仙)内涵的两个地名,堪称书中的经典。“灵台”位于额头,古代道教修仙之人把此处成为灵台。出自中国道教代表人物老子所著的《黄庭经》:“灵台通天临中野。”原著中“灵台方寸山”是孙悟空的学艺师父菩提祖师的住处,符合道教的称呼。“方寸”语一词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又作寸心。在此处就是内心世界。如果译者把两个词的内涵义都译出来“head(头部)”和“heart(内心)”,读者肯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英文中的“spirit”意为“精灵、幽灵、灵”,“tower”则常常对应佛教的塔和道教的台,这里采用直译的手法,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是一个地名),同时也含有魔幻的意味。而后半段的“方寸”,译者直接译出其内涵义(heart),凸显了其神秘色彩,完全符合原著中的故事背景,正是译者能力的体现和适应原著的需要。“蟠桃园”一词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蟠曲是一种果实扁圆的桃,也称蟠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所说的仙桃。据《漢武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关于蟠桃的一番描述,正好对应这个故事。因这个文化含义的存在,只译为桃子(peach)未免显得苍白,因为它是仙果,食用效果不同凡响;但是它确实是一种果实,完全脱离原始意义又会带来理解上的误区,故译者增译其文化内涵义。“食之,可长生”,immortal的英文释义即为“长生的,不朽的”,既还原了原著神魔小说的意味,又兼顾了道教修仙、追求“长生”的理想,使用普通词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浮屠山”和“五行山”是包含宗教文化内涵的地名。《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浮屠山是《西游记》中的一座高山,乃是得道高人乌巢禅师修行的地方。在英文表达中,“pagoda”即为佛塔,将浮屠山译为PagodaMountain就凸显出其佛教文化的内涵,采用异化的策略,保留了原著的异国情调。“五行说”是中国古代道教的一种哲学思想,在中医、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西游记》第七回中,孙悟空与如来佛祖打赌失败被压五行山下,因孙悟空是心猿,五行属金,在五行之中,所以五行山才能压住他。译者将其译为“Five(五)Elements(元素)Mountain(山)”,采用了直译的手法,简洁明了,保持了原文的宗教意味。“玄英洞”出自《西游记》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玄”又作“玄色”,指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玄色起源于玄武。在中国神话故事中,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灵物。玄武的本意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因为龟背是黑色的,所以武即为黑色的意思。黑中带红的玄色,象征宇宙奥秘莫测。“dark”一词本义是“黑色的”,同时又含有“神秘的、邪恶的”意思,在此处是一语双关。暗示此行的凶险。“英”含有“精华(髓)、杰出的人、精灵、神灵”的意思,而“essence”本身就是“精髓、物质”的意思。在此处译者表面看似用简单的词汇来翻译,其实也译出了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总之,语言属于文化,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负载词本身就建立在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着重考虑文化维度的影响,既要深入到源语言中了解其文化内涵,又要在语言输出的时候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实现双语言+双文化的转换和输出,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译品。詹纳尔的汉语言学习经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热爱和研究以及不断的翻译实践和探索都为他翻译《西游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使他有充分的机会了解和探究双语言和双文化,从而译出较为满意的作品。参考文献⑴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⑵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⑶林桂红.从《西游记》物质名词的翻译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55-156.⑷方娇娇,吴婷婷.近年来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综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75-78.(作者介绍:王丹,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