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专家,需要多长时间?王能智告诉我们:三年就够了! 1994 年,当王能智说这句话时,没有人相信。那时候,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培养一名骨干教师至少需要 7 年。那一年,王能智 52 岁,刚调到北京市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任地理教研员。
然而,他却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论断:从 1994 年开始举办 “ 全区青年地理教师培训班 ” 算起,如今王能智已经进行了三轮半为期三年的教师培训试验。在这三轮半的试验中,王能智带过的 100 多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全国性教学大赛的冠军。
三年时间让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专家,王能智是怎么做的? 第一年要学会讲课
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许多学校采用 “ 听课 —— 总结 ” 、新教师与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 结对子 ” 帮扶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有的学校甚至让新教师担任班主任,美名其曰 “ 压担子 ” 。一年以后,学校会根据新教师一年来的综合表现和学校对新教师的听课情况给予一个是否转正的评价。王能智认为这样的培训把以老带新当做新教师转正的主要途径,过分强调了经验传承。
在王能智的试验班上,新教师第一年不做班主任;不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没有论文要求;不做把关老师。他认为学会讲课就是新教师第一年的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并为以后两年的培训打好基础,王能智把第一年的培训工作分解为 “ 三项任务,八个讲座,五次作业,一个考试 ” 。 王能智认为,讲好课是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素质,而写好规范的教案是讲好课的前提。所以,第一项任务就是培训新教师写规范的常规课教案。
第二项任务是通过本学科高三模拟考试,这就要求新教师和学生一样进考场,而且要连考三年。新教师除了必须参加自己任教的学科考试以外,还可以自愿参加其他学科的考试。王能智认为, “ 高考是教师学科素质的底线 ” ,所以他坚持要新教师参加高考。
第三项任务就是说课。对于现在许多教师不能用理论解释自己的教学方案,王能智很是担忧: “ 我个人认为,统领整个教学的是教学设计。在新教师刚工作的时候,就要引导他这么做。 ”
八个讲座是:怎么编制和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探究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与形成测试编制,怎样练习讲解,向其他学科拓展教学的窍门,新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八个讲座由王能智亲自讲授。其中,新常规课的教学设计是重点。
“ 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传授得多么好,而是有本事让学生进入一种琢磨的学习状态。 ” 以这个理念为中心的新常规课是王能智在 1982 年任地理教师时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把课堂上的 “ 我讲你听 ” 变成 “ 找话题 ——— 课题案例 ——— 案例课题化 ——— 研究讨论 ” 的新型上课模式。让课走出教材,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课堂, “ 就是在基础教学里留下了探究的空间 ” 。
王能智把完成 “ 五个作业 ” 看成是新教师第一年培训计划的的关键点。这五个作业是:写合格的教学目标,常规课教学设计, 15 分钟片断课和 45 分钟新常规课的说课,上好强调老师讲学生听的 15 分钟片断课,以及上 45 分钟新常规课的公开课。 这五个作业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王能智举了个例子: “ 比如这 15 分钟的片断课吧,新教师自己做设计,然后在学校教研组内协商。教研组通
过了之后录像,录像之后到我这里,我和新教师一起看着录像带挑毛病,找优点。我这里你一次通不过,可以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五次都可以。有一个生物教师就讲了五次,直到他自己也满意了,就过了。 ”
“ 第一年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让新教师学会讲课! ” 王能智反复强调。 一年半后能 “ 堂上对话 ”
在王能智的试验班上,新教师第二年的培训包括三项内容:非毕业班的教师重点突破教学设计中的 “ 还原 ” 、 “ 案例化 ” 和 “ 活动化 ” ;毕业班的教师重点训练对学生辅导的 “ 诊断 ” 和 “ 治疗 ” ,力求在任教一年半的时候能做到 “ 堂上对话 ” ;通过开设 “ 科学培训 ” 和 “ 人文培训 ” 课,提高自身学科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新教师第二年开始做班主任,部分教师开始带毕业班。
说到教学中的 “ 还原 ” ,王能智认为,知识的真正存在形态是综合的,分科教学是人为划分的。如果能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社会实际生活中,你就可以向任何一个学科拓展。 “ 这样你的教学视野就宽多了,教学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 ” 。
那么,如何将教学还原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呢? “ 就是把教学 ‘ 案例化 ' 、 ‘ 活动化 ' ! ” 王能智说。
王能智举了个例子:古城中学的副校长何巍是王能智的学生,教政治课。在讲到销售与市场的关系时,她让学生去市场上调查研究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销售情况,通过这种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知市场需求和品牌的关系。然后,她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模拟两个产品的对抗,对品牌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刚开始,那个超市并不欢迎学生去做调查,担心学生对顾客的访问以及学生的调查活动会影响超市的正常销售活动。当学生最后提交了一份这两种产品的销售对象分析报表和对这两种商品在超市码放的位置、形状的建议时,超市经理很是高兴,一再表示希望学校再来做这样的调查研究。 对于什么是 “ 诊断 ” 和 “ 治疗 ” ,王能智说 :“ 我们学院有一个比我年龄大几岁的师兄,教数学的,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请他辅导功课,两个礼拜一次。他跟那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讲什么知识,就是跟孩子聊天,让孩子做做题,然后指点几下,提点意见,那孩子数理化三科的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
而一名新教师想要获得这样的 “ 诊断 ” 和 “ 治疗 ” 本领,首先要了解学生;想做到这一点,就要能做到与学生 “ 堂上对话 ” 。而教师如何做到与学生实现 “ 堂上对话 ” ,王能智有三条被称为 “ 灵丹妙药 ” 的方法:选好话题 —— 话题要 “ 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 ” ,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起到 “ 点捻 ” 的作用;寻找矛盾冲突 —— 引导学生从话题中寻找矛盾冲突,善于制造 “ 事端 ” ,使学生产生一连串问题并引导他们去解决;以解读案例深化学生的认识 —— 通过实践案例使复杂问题简约化。
在谈到对新教师进行科学和人文素养培训的目的时,王能智说: “ 我的一些学生工作到第十年的时候,向我提出来,他们觉得在教学设计中老是脱不开老套套,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学习,学科的根底不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教学视野的宽度不够!教学视野的宽窄取决于你的科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教育视野。我很愿意听专家讲课,我就想从他们那里找知识点和生长点。再就是研究本学科。我很幸运,我一开始工作的时候是在北京郊区的密云县,我的校长很好,他让我去农科所研究 “ 三种三收 ” ,让我去规划局学设计,让我编教材,连学校盖教学楼的图纸都让我去学着画,这让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 ”
但如今学校已经很难再给教师创造那样宽松的成长环境了,这让王能智感到忧虑。他也曾经尝试着改变,要求地理教师到野外去考察。但有一次他的学生去门头沟考察山地岩石的分布情况时,遭到歹徒抢劫,照相机等贵重物品被抢走。 “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让他们出去了! ” 说起这些,王能智很是无奈。
第三年能 “ 自己解救自己 ”
新教师刚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一般都有美好的设想,王能智把这个时期叫教师发展的憧憬期;憧憬期过了以后是教师的发展期,要长本事、长能力、长德行;当他能带班、能把关的时候,也就是成了合格教师以后,在专业成长上就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王能智认为,在这个时刻,要引导教师进入教学研究状态,他们才能继续成长。 “ 教师进入研究状态的最好的切入点是开展小课题研究,就是要帮助他把在教育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拿出来开展研究。这个问题越小越好! ” 这也是王能智强调的新教师第三年要做的事。
在这个阶段,王能智特别强调要让教师不断获得研究上的成功体验,他认为这是教师形成独立研究能力的基点: “ 假如这个人已经掉到泥坑里了,怎么样才能让他出来呢?指责他没有用,你要给他方法,告诉他先迈哪只脚;给他激励,让他试一试;帮他成功,他需要成功的体验。别人也不可能抱他起来,他必须自己解救自己,而且只能自己解救自己。 ”
“ 一个教师具备了独立研究的能力,他离专家就不远了! ” 王能智说。 我就是技术转换器
现在的教师培训一般都请专家讲课,教师听课。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对专家传授的方法进行技术创新,但是许多教研员不想干这个事儿,他们也愿意当专家。骨干教师在接受培训的时候,也不视自己为骨干,而是愿意跟普通的老师一样接受培训。这样的结果,使实际的培训变成了专家对教师的培训,而缺少中间的技术转换环节。王能智认为,专家讲课的长处是可以开拓教师的教育视野、学术视野和学科视野,能对教师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支点。但专家的弱点是不了解学校和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他讲得不一定完全正确。假如中间没有技术转换环节,专家讲课的优点就得不到落实,而他的缺点反而很容易被人抓住, “ 这是当前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 ” 。
王能智的培训模式着重加强了教师培训中的技术转换环节,而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就是专家和普通教师之间的转换器 —— 把专家的理论变成适合一线教师操作的教学技术。 王能智坦承,之所以能在 3 年内造就一批优秀教师,就在于他只讲技术,不讲大道理, “ 我就是技术转换器 ” ! 必须一对一培训
王能智现在带的这个试验班共 71 名学生,分别来自京源学校、古城中学等 7 所中学。有趣的是,这 7 所中学现今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无一例外都是王能智的学生。
十几年来,报名参加王能智培训试验班的人数一直在大幅度增加,但他一直都在想办法控制人数。
“ 我控制人数是因为我的精力不够,因为要保证培训效果,就必须一对一。 ” 对这 71 名学生的作业,王能智每一份都要认真批改,对他们的片断课和公开课,王能智都要和他们一对一地进行多次的商讨和指导。对于学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进展情况,王能智也都要一对一地进行辅导。
当王能智的学生在石景山乃至北京市的教科研方面一批批崛起的时候,许多人开始关注他。有领导希望王能智把他的培训模式迅速推广开来,有的人希望王能智的培训班扩大一些。但王能智认为,教师的成长是极特殊的,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点,必须要一对一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培训者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在记者采访王能智期间,北京电视台也正在拍摄王能智的专题片。全程 “ 跟拍 ” 王能智一个星期的摄影记者感叹: “ 这老爷子早上 8 点就到了单位,晚上 8 点还不回家,就这么连轴转。 64 岁的人哪,真是服了他了!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