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词的形态变化很少,词语的语法功能主要靠词序和虚词等两种语法手段来表现。
词序又叫语序,是指词语在句子中先后排列的次序。如:“人民爱总理”和“总理爱人民”这两个短语组成成分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语义也就很不相同。虚词是一些没有实在具体词义,只起语法作用的词。一些句法结构中有还是不用虚词、用什么样的虚词,其结构和语义也会很不相同。如“写字”和“写的字”、“他的父亲”和“他和父亲”等。
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等。这是汉语语法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继承性的表现。语言又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古今汉语语法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体现在词序上,主要是宾语前置的问题,也有数词和定语的词序问题。
一、宾语前置
在汉语中,宾语正常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涉及的对象,这一点古今汉语是相同的。
但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这就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今汉语语法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个特点之一。
(一)疑问代词“谁“、“何”、“奚”、“安”、“曷”、“恶”、“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
词的前边。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晏子春秋)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这一语法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很少例外。
这种例外只有:
第一,个别动词用“为”的句子中,疑问代词宾语有不前置的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第二,“如何、若何、奈何”等固定格式中,“何”可以不前置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幽风·伐柯)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因为“如何、“若何”、“奈何”是由“如……何”、“若……何”、“奈……何”演变而来的,“如、若、奈”是动词,“何”作谓语,并不作宾语,因此不受此规律的制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汉代以后,在口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一规则就慢慢地消失了。如汉乐府《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但是汉代以后写古文的人还一直遵守着这一规则:“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关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问
题,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第一,如果动词前边有能愿动词或副词的话,前置的宾语既可以放在能愿动词或副词前边,也可以放在其后。
是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足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
民不足而可用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第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则在先秦就不很严格,虽以前置为主,但也有后置的。大致说来,否定词是“莫、未、毋
(无)”,代词是“吾、余、汝(女)、尔”时,代词宾语前置的较多。
今我留,匈奴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胶鬲曰:“西伯侯将何之?无欺我也。”(吕氏春秋·贵因)
第三,汉代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逐渐占优势,但一些古文作家仍多用前置形式。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宾语后边再用代词复指一下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用“是、之”来复指的宾语前置句,还可以在前置宾语的前边加上“唯(维、惟)”对宾语在范围上加以限制,构成“唯(维、
惟)……是(之)……”的固定句式,语气更加强烈。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余马首是瞻。”“惟利是图”、“唯命是从”等。这种格式有时还可以省略“是(之)”,如“唯秦所命从也。”还可省略为“唯.....”的格式,如“佗邑唯命。”
在上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前置却无任何标志或
条件限制
……寡人是问。.....寡人是徵。维叶莫莫,是刈是濩。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是以肠一日而九迴。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曹刿)乃入见,问:“何以战?”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二、数量词的位置
(一)物量表示法
1前
、不用物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2、不用物量词,数词放在名词后吏二缚一人诣王。牛一,羊一,豕一。
3、数量短语放在名词的后边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
4、数量短语放在名词的前边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二)动量表示法
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逐之,三周华不注。
2、数词放在动词后(较少见)距跃三百,曲踊三百。
鞭师曹三百。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3、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几年今夕一番逢。
4、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后吏疑其伪,乃椎数十通。母乃杖祥脊及两脚百余下。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
思考和练习四
一、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形?请试着从你以往学过的古代作品中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二、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加点词的语序特点。
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2、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 离娄下)3、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左传·隐公三年)4、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5、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0、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论语·宪问)11、(吾)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三、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列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