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楠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年第07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具体方法。首先说明自信心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后结合实际,通过分析目前小学生对自身不满的现状,找出原因并且加以分析,从而帮助小学生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从我国的传统教育入手,分析自古以来的师道文化的通病,并找出为人师者的不足之处,从为人师者的方面提出如何帮助小学生增强自信心。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课堂;自信心培养 一、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现状
漫步在当今的小学校园,我们常会看见满脸愁容、垂头丧气的孩子。细问之,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学习真难,我学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课堂上应付举手或者回答问题声音小等缺乏自信心的表现,都应值得我们深思。目前的教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对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现象,甚至还扼制或降低小学生自信心的发展,尤其是远郊小学,学生自信心状况更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旧的教育教学思想重知识而忽视知识向行为转化,重认知能力发展而忽视学生行为发展,重规范行为而忽视问题行为,造成目前学生“高分低能”現象。 二、小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的教学是双重的传统教育,既有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又有从国外引进的传统。传统教育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灌输多,容量少,方法呆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成了听课的机器、做作业的机器、考试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自学的能力,认为学习是毫无兴趣的苦差,学生在学习中就失去了自信心。
其次,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追求,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当学生没考好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此外,教师行为失当也会让学生失去自信,比如:无休止地指责;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有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使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失去自主性,也失去自信心。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1.举手的类型与表现
上课过程中,有的同学只是应付举手,如老师规定必须举手发言,或者上公开课看到别人都举手自己不举手觉得不好意思的时候,才举手;有的同学等人举手后再举手,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即使有答案,也不会第一个举手,往往在教师叫到别人时,或者看到别人举手自己再举手;有的同学手举得低,有举手的勇气,但希望教师先不要看到他或者不要叫他回答问题;还有的同学压根就不肯举手,整堂课都沉默寡言,也不和别人沟通交流。 2.发言的类型与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众多学生面前讲话,回答问题紧张、不流利,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不敢放心大胆地活动,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要么就是声音轻,只能自己听见,教师需走到跟前才能听清,语言表达很不自然。或者就是语句不流畅,心里想好了,站起来却卡住了,或是一句话断断续续说不清楚,害羞或者怯场。还有的表情不自然,说话时脸越来越红,头低着,对自己的答案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还有的动作不自在,手不知放哪里,喜欢拿书挡着脸或者根本不敢发言。
四、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方法 1.保护自信心——用爱心对待学生
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开启学生自信心的钥匙。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都愿意和教师交朋友。如:一次语文课上,我请某同学回答问题,站起来后他的两只小手却不知如何放,放两侧不是,放前面不是,放身后也不是,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又捏衣角,我并没有立刻指责他,只是亲切地说:“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时两只小手应该放在身体的两侧,你这样动来动去可不好看。我们要站如松,你能像一棵笔直的小松树吗?”听了老师的话后,那位同学迅速将小手放于身体的两侧,站得真像一棵小松树。这样把微笑带进课堂,会给学生带来亲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积极轻松的氛围中不断进步。
2.发展自信心——帮助学生学会竞争
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竞争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堂中,要给学生竞争的机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发展,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比如,要请同学朗读课文时,对学生说:“谁还可以读得更好啊?看谁能读得更棒!”这样,更多的学生会很积极,很想和前面的同学比一比、赛一赛,竞争意识得到强化,自信心也会慢慢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学生作为榜样,其他同学也会努力争做榜样,例如在老师教授完生字词时,请“小老师”到讲台上去给同学们讲一讲,“小老师”的信心得到增强,其他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争做“小老师”。
3.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求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获取足够的自信心,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相信学生并让其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不要指责他们,也不要溺爱他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小学教育教学时留心观察和与师生交流所领悟到的,这些见解与经验还远远不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感悟和积累。教学是教师、学生、知识彼此发生作用的过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组织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信心,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当然,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及行为指导需从转变教师、家长观念及教育方式做起,但教育人、塑造人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工程,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和配合,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对孩子健康人格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小学生健康教育[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燕国材.论自信心及其教育[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