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6期 2 0 1 4 6月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Hubei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 Vo1.34.No.6 Jun.2014 文章编号:2095—4654(2014)06—0087—02 陈寿祺陈乔枞《诗》学研究综述 方 鹏 ,2 (1.军事经济学院人文社科系,湖北武汉430035;2.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陈寿祺陈乔枞父子是晚清闽省学术的领军人物,时人称其“所著经辩诸书,自元和惠氏、高邮王氏外,盖莫 与抗手”。二陈的《诗》学研究造诣颇深,尤其是对三家《诗》的研究,影响深远。本文简要介绍了陈寿祺陈乔枞父 子的生平,概述了学界关于二陈《诗》学的研究成果,期望于《诗经》学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陈寿祺;陈乔枞;《诗》学 中图分类号:1209 文献标识码:A 陈寿祺(1771—1834年),字恭甫,号左海、隐屏山人。 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广东、河南乡 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乞养归田后,主泉州清源书院、福 州鳌峰书院二十余年。倡修《福建通志》,任总纂。寿祺初 治理学,后改从汉学。主要著作有《左海文集》十卷、《绛跗 草堂诗集》六卷、《左海文集乙编》二卷、《五经异义疏证》三 采取的原则和方法,于我们今天的古籍整理具有方法论上 的指导意义,是我们研究文献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海内外学者对陈氏父子的学术成就陆续做过一些研 究,共11篇期刊论文和4篇硕士论文,另有3篇博士论文 和3部《诗经》学史著作设有专节对二陈的《诗》学进行探 讨。虽然论著的数量并不多,也不够深入和全面,但开创之 功不可抹杀,兹总论如下: 卷、《左海经辨》二卷、《尚书大传定本》五卷、《洪范五行传 辑本》三卷等十种,汇编为《左海全集》。另有《札记郑读 考》、《三家诗遗说考》等书未完而殁,由其子乔枞续成。 陈乔枞(1809—1869),字朴园,号礼堂。陈寿祺长子。 道光五年,年十七,举于乡。二十四年,以大挑分发江西,历 期刊论文方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 陈氏生平和著述的考论,如谢国桢《陈恭甫先生传纂》 (1926)、吴守礼《陈寿祺先生父子年谱附着述考略》 (1937)、谷颖《陈寿祺生平及著述考》(2oo6)和林东进《陈 官分宜、弋阳、德化、南城等县,署袁州、临江、抚州诸府。谢 章铤《左海后人朴园陈先生墓志铭》(见缪荃孙《续碑传集》 卷七四)称乔枞“用经术饬吏治,居官有声”。其父遗训日: 寿祺学术年表》(2009)先后对二陈的生平履历、学术交游 以及主要著作进行了考辨;二是陈氏文学思想研究,如陈庆 元《干嘉间福建的学人之诗一一以陈寿棋为中心》(1996) 重点分析了陈寿祺“具别才而兼学识”的诗论,即必须湛深 于经,方精于诗。刘奕《学文汉宋之间:陈寿祺的文论》 (2oo9)则突出了陈氏文论由早期的坚守汉学到后期以“立 诚”“有用”为旨归的转变,体现出汉宋调和的特色;三是陈 氏经学研究,或综论陈氏学术风格与成就,如陈祖武《陈恭 甫先生之人格与学术精神》(2012)指出陈寿祺一生不仅课 徒授业、著书立说,其实事求是、不尚虚文、经邦济世、忧国 忧民的作风,更给晚近学术界留下了不朽之学人精神。或 “吾生平疲于文字之役,纂述匆匆未尽就,尔好汉学,治经知 师法,他日能成吾志,九原无憾矣!”乔枞乃铀绎旧闻,勒为 定本,成《礼记郑读考》六卷、《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又 着《齐诗翼氏学疏证)--卷,《诗纬集证》四卷。又有《礼堂 经说》二卷、《毛诗郑笺改字说》四卷、《诗经四家异文考》五 卷、《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十二卷等,凡十二种,汇编为《小 婶煨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其所论列,一时名公硕彦 莫不钦服。年六十一,卒于抚州官舍。 概言之,陈寿祺父子《诗经》学著作主要有《三家诗遗 说考》、《毛诗郑笺改字说》、《诗经四家异文考》、《齐诗翼氏 学疏证》、《诗纬集证》等五种,均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陈氏父子对三家《诗》材料的搜集,可谓“竭其精神,旁 搜博引,已无余剩”(本田成之语),于《诗经》学研究实有 “兴灭继绝”(梁启超语)、“扶微辅弱”(章太炎语)之功。 讨论其学术影响,如史革新《陈寿祺与清嘉道年间闽省学风 的演变》(2OO2)论证了陈寿祺在主持鳌峰书院期间,以有 用之学造士,使福建学术从过去的程朱理学一枝独秀,转变 为嘉道年间诸学并举的局面,为该省学术向近代方向转变 做了必要的精神准备。或专对陈氏治某经进行研究,如赵 茂林《王先谦与陈乔枞三家<诗>研究比较》(2oo4)认为 其《诗》学研究亦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新范式,使传统《诗》学 研究呈现出四家融合的新特点,对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的撰成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二陈的经学实践开启了闽省学 王先谦在内容、方法上对陈乔枞都有所充破,内容方面,补 陈氏未备、正陈氏之误。方法上,王氏“又本”说比陈氏“改 字”说更客观,对辑佚材料的处理上,王氏比陈氏更注意融 人圈的新学风,培养了一大批嘉道年间有名的经世之才。 陈寿祺陈乔枞在对三家《诗》材料的辑佚、校勘、训诂中所 会贯通。宗静航《读陈寿祺辑校<尚书大传>偶记》 (2oo6)列举了陈氏所辑《尚书大传》中的一些问题。房瑞 收稿日期:2014—04—06 88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些论点仍然能给后人不少启发。 第34卷 丽《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考论》(2006)总 结了陈氏父子在三家《诗》考订中呈现出的六个特点,即贯 彻师法、家法宗旨,推求遗说;钩沉遗说,范围广泛,内容丰 十一篇期刊论文,大致涵盖了陈氏父子生平、著述、学 术风格、治学特点、学术影响以及陈、王两家的差异等各个 富;考订精审,问及校勘古本;把自己推崇三家《诗》义的观 念,融汇到对材料的收集之中;纠正前人误说,指出传本之 误;善于比较。 方面,为我们研究陈氏《诗》学奠定了基础,但论文研究的 重点呈分散状态,或仅限于单个问题,或只作简单评介,未 见全豹。赵、房、陈3篇博士论文和江、郑、吴、包4篇硕士 论文各有侧重,于二陈《诗》学研究帮助良多,但研究的深 学位论文方面,陈氏《诗》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四篇硕士 论文。江干益《陈寿祺父子三家诗遗说研究》(1984)旨在 “藉清儒陈寿棋、乔枞父子搜辑鲁齐韩三家诗遗说之所得, 探讨两汉诗经学之内涵,以归论其经学之精神,与三家亡佚 度和广度稍显不够,更没有将陈氏的《诗》学研究置于嘉道 学术的整体背景下加以考察。可见,关于陈寿祺陈乔枞 《诗》学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总体上还较为 之缘由”。郑于香《清代三家<诗>辑佚学研究——以陈 寿祺父子、王先谦为中心》(2006)探讨了陈氏父子在三家 《诗》辑佚方法上的一些特色与问题,分析了王先谦在辑佚 的内容上,有着不同于陈氏父子的价值观,即其今文学的立 场,试图通过比较揭示清中期至末期以来,整个学术风气变 迁的痕迹。吴惠娟《陈寿祺学述》(2008)要在分析讨论陈 寿祺的生平、学术著作以及学风特色,观察陈寿祺对于当时 闽地学风的影响力,发现福建学术在嘉道时期发展变化的 脉络,以及他对当代及后代学风的影响与价值。包凯《陈寿 祺学术思想研究》(2011)主要从经学研究和书院教育两个 方面对陈寿祺的学术思想进行考察。他把陈寿祺的治经方 法总结为三点:其一、引注详明出处,兼采经史杂说;其二、 稽核各书异同,征引精善之本;其三、明辨今文家法,细考 古、今经说。论文以陈寿祺在执教鳌峰书院期间的教育理 念为切入点,论证了陈寿祺的治学主张与成就不仅深刻地 影响了其子陈乔枞,也对廖平、皮锡瑞等后学有明显的启发 和推促作用。另外,如赵茂林博士论文《两汉三家<诗>研 究》(2oo4)把《三家诗遗说考》的主要内容概括为钩沉异文 遗说、校勘所据文本、纠正其他学者在辑佚中的失误、考证 家数、比较三家异同等五个方面。房瑞丽博士论文《清代三 家<诗>研究》(2007)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勾勒了陈氏父子 生平履历,说明了《三家诗遗说考》的体例、内容、贡献及意 义。陈国安博士论文《清代诗经学研究》(2008)则在第四 章《道光朝诗经学研究》简述了二陈的三家《诗》研究成就。 学术史和经学史著作方面,皮锡瑞《经学历史》、徐世 昌《清儒学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章太炎《馗 书》、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徐复 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 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吴雁南《清代经学史通 论》、张启成《诗经研究史论稿》虽均有涉及陈氏《诗》学,但 用语大都极其简括,未能深入研究。惟胡朴安《诗经学》、 戴维《诗经研究史》、洪湛侯《诗经学史》三部著作所论稍 详,胡着认为在清代三家《诗》研究的数家之中,陈氏之书, 最为丰富,其书极为可观,但有些地方“未免稍过”,“语欠 斟酌”;戴书在总结二陈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断定陈氏书与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相比,“条贯更清晰”,“在文字异同 方面考释较多,也非王氏书可比”;洪湛侯先生《诗经学史》 对陈氏《诗》学著作作了比较全面的考辨和点评。由于上 述学术史和经学史著作都是以“史”的视角对陈氏三家 《诗》学作宏观上的鸟瞰,囿于主旨和内容上的限定,故而 无法做到精深细致,也算情理之中了。即便如此,书中的一 薄弱,至今依然没有专门著作出现。这与他们的《诗》学成 就和学术地位远不相称。故而,对二陈的《诗》学成就进行 总结和探讨,可拓展的空间应该是比较大的。 参考文献: [1](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 局,2004. [2](清)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胡朴安.诗经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4]马宗霍.中国经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4. [5]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6. [6]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M].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8. [7]戴维.诗经研究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8]昊雁南.清代经学史通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9]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增注本)[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7. [11]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12]谢国桢.陈恭甫先生传纂[J].清华周刊,1926,(5). [13]昊守礼.陈寿祺先生父子年谱附着述考略[J].台北帝 国大学研究年报(1937年出版)文学科第三辑,后收录 于《景印期刊五十种》第廿种,台北:东方文化书局. [14]赵茂林.王先谦与陈乔枞三家《诗》研究比较[J].广西 社会科学,2004,(4). [15]陈忠纯.鳌峰书院与近代前夜的闽省学风——嘉道间 福建鳌峰书院学风转变及其影响初探[J].湖南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6]夏传才.台港的诗经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7]房瑞丽.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考论[J].广 西社会科学,2008,(5). [18]林东进.陈寿祺学术年表[J].闽江学院学报,2009, (1). [19]刘奕.学文汉宋之间——陈寿祺的文论[J].闽江学院 学报,2O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