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日出》影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曹禺的《日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本剧主要讲述上世纪30年代被投机银行家潘月亭包养在大旅馆的高级妓女陈白露,及其周围人的关系与行为。本剧内容厚重,主题深邃,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映射出今天的社会现实。既有作者对尸位素餐的“有余者”的揭露斥责,也有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不足者”的同情和人文关怀。
《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的社会的一面镜子。剧中的各种人物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各种人物处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心灵的扭曲。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等。这些人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此剧的一大特色在于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种种矛盾的冲突。主要通过“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来揭露“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贫富分化。上层社会生活的奢侈与糜烂与下层社会生活的贫苦与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出》对群众包括工人群众的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被压迫群众包括工人群众对吃人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憎恨,对一个光明社会表现出极度的渴望。它以令人吃惊的现实描绘表明了一个伟大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征兆。因此,《日出》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革命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
《日出》具有一种诗意的真实。作者在揭露那些黑暗的同时,又让我们发现那些被扭曲的人物有着一颗善良美好的灵魂。像翠喜、陈白露,在他们污秽的外观下,作者让我们看见了她们心中的痛苦、希望和美好的心灵,以及她们对黑暗生活所发出的抗议和愤怒。
看完《日出》虽沉重悲哀,犹如巨石压心,然而剧中又为观者留下一簇微弱而持续的希望,乃是人性中向往光明之处,它隐约地出现在戏中。而那些迎着太阳、唱着以“一个大生命浩浩荡荡地向前推,向前进”的小工们,即将是推翻旧社会的主力军,这也让我们相信:红日,总有一天会照进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使见光则死的兽与鬼们魂飞魄散,让人们可以磊落的做人,而世界,才会像一个生者的世界。
总之,《日出》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影响力无数人,历久弥新的魅力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丝消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