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上,教师一般都要介绍文章的作者。为什么?目的至少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文学是人学,言为心声,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反映,要了解文章中反映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题,就必须知人论世,披文入情。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 时代 或处境,设身处地地去 分析 和理解作品,才会对文本有较全面的深刻地理解,理解文章中那些细微的东西,理解叙事、描写与抒情的关系,理解作品的主题。其次,作家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时代的印迹,作家的情感,本身带有时代的特征,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或处境,才能准确地体会到作家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还有,因为学语文不仅学知识,还要学做人。任何一个热爱祖国的作家,透过背景可以窥视到作家的内心世界,正确体会作家的品格和情操。所以,我以为,介绍作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因为作家的情感,本身带有时代的烙印,所以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处境,了解他的思想、品质、人格,才能准确地体会到作家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所以,介绍作家时教师一定要传达必要的信息。例如,对《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作者,让我们比较以下两种介绍: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的文学家,犹太人。二战中遭受法西斯的迫害被迫流亡巴西。1942年2月2日,他与妻子一起自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与不义发出无声的沉重的控诉。主要作品有:诗集《银弦集》,传记《罗曼·罗兰》、《三位大师》,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人,心地善良、纯朴谦逊、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优秀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他出身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但他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他的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憎恶强权,鞭笞兽性的残暴,赞美人性的美轮美奂,“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他于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写文章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1941年夏,他离开炮火连天的欧洲,流亡巴西,希望牧歌般的乡居能够给他宁静。前一种介绍无疑尚缺少一些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关键信息:因为它不能使人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崇敬、赞美托翁。后一种介绍因为补充了一些作者与托翁出身、身份、行动、思想以及他们两个人在各自作品中表现的情感等各方面的相似之处:茨威格出身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茨威格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托尔斯泰对贵族生活抱批判态度,努力寻找消灭 社会 罪恶的途径,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等等。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崇敬、赞美托翁。这就等于给理解文章中的 内容 及文章抒发的感情作好了铺垫。譬如,作者为什么赞美托尔斯泰把自己的坟墓修建在“离尘嚣的树林中”?目的是希望读者联想起主人生前追求平民化的简朴平凡普通生活,深感被声名所累宁可放弃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的行动。因为托尔斯泰追求的是道德自我修养,远离世俗,平凡普通,追求的是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由于生前没能实现,他希望在这远离尘嚣树林中实现他的愿望——亲手栽下的树能给他带来远离世俗疏远贵族的真正的幸福。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强调坟墓上“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不留姓名”?目的是在希望读者联想主人生前因追求真诚而大胆抨击宗教虚伪被教皇驱逐的结果,主人生前深感被声名所累宁可放弃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的行动。为什么作者说三个伟人的坟墓都不如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庄严肃穆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因为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生前力求简朴平凡普通、道德自我修养,追求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更伟大。一生追求、死不渝的精神更感人,因而朴素的坟墓也比其他三人的大理石墓更感人,更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